据媒体报道,中央部门近日密集公开了2014年部门决算,数十份账本又一次摆在公众面前。相较以往,中央部门的账本内容进一步细致清晰,有的部门对300元支出也作出细致解释。
众所周知,财政资金是纳税人上交给政府的公共性资金,主要应当用于公共开支、公共服务、公共领域,以惠民为主要目的,决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盛宴。也正因为如此,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而不是对舆论和公众的“恩赐”。
从部门公开的账本以及此前财政部公开的相关数据来看,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正呈现两大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正在显现,特别是“三公”经费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三公”支出合计为58.8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下降17.8%;二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透明,更有利于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财政资金,有利于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特性。
应当说,在政务公开步伐不断加快、公众对政务公开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预算公开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预算的透明度正在加强。“三公”经费能够连续几年出现下降,除了中央“八项规定”等的要求之外,与预算公开也是分不开的,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暗箱操作、变相处理的支出,在无数双眼睛的关注下,也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不敢胆大妄为了。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被刻意掩盖的问题,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和优化。有些决算公开与审计部门的审计清单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以公车管理为例,在贸促会公布的决算中,去年该部门公务用车实际支出280.84万元,较预算数减少13.93万元,下降5%,较去年实际支出下降8%,应当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是,在审计部门的报告中,贸促会在公车使用和管理方面是被点名批评的。那么,就贸促会而言,在公车管理方面,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其所谓的公务用车支出下降,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预绝算公开不是为了应付,也不是为了给上级一个交代。预算公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并在监督中不断地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如果所公开的预算,不是真实的,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加工的,或者说是随意公开的,那就失去了公开的意义。如果这样,就必须对预算公开重新审视。
这也意味着,虽然预算公开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在过去根本不可能公开的东西,也在逐步公开。但是,公开的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公众最关心的“三公”经费,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真实、准确地予以公开,使所公开的数据与审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完全相符,而不是你审计你的,我公开我的,两者完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