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重庆防空洞:“杀戮”与“不屈”的历史见证
2015-07-19 09:57:10
 

  新华网重庆7月19日电(记者韩振、周文冲)“日本帝国主义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大规模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镌刻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梅园展厅序言中的这段话,将一桩桩疯狂的战争罪行披露于世人眼前。

  很长时间里,关于二战史上这场空前的“战略轰炸”,并未有充分的史料和档案公之于众。但是,至今残存于重庆山体中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却以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迹,记录着、昭示着战争的残酷、历史的苦难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

  “以炸迫降”:史上罕见大轰炸意图动摇中国抗战决心

  据初步统计,在这6年10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

  大轰炸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损失之惨重,在战争史上前所未有。连日本军事评论家前田哲男也认为,对一个城市如此长时期进行攻击,不用说在航空战争史上是第一次。

  大轰炸给重庆百姓带来无数“灭顶之灾”。

  1940年8月19日、20日两天日军投入轰炸的飞机最多,并启用了最先进的零式舰载战斗机,由于几乎没有防空力量,重庆完全暴露在敌机肆虐之下。

  当时,一位驻重庆的国外记者目睹了轰炸的惨状:自19日1时35分至20日14时,重庆连续四次遭受轰炸,使市中心商业区、郊区及江北的广大地区遭到破坏。38处起火,殃及房屋和商店2000座以上,死伤数百人。巴县县城仅残留五分之一,其他全部被毁。重庆的街道几乎无法辨认。

  “别有洞天”:防空洞既是避难所又是生产基地

  然而,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轰炸未能击垮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峰说,日军的轰炸未能取得他们预期的效果,防空洞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4年出版的《重庆市防空志》对重庆防空洞的修建过程做了记录:1937年“七·七”事变后,重庆开始修建防空工事,防空洞最初只是“防空坑”“防空壕”,1938年起,随着日军空袭的不断升级,国民政府加快了防空工事建设。

  “渝中半岛的很多山体都被挖成了防空洞,防空洞之间往往相互通达,并设置有多个出入口。”重庆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据统计,抗战结束时重庆城市人口100万人左右,而防空洞能够容纳60万人,防空洞为市民躲避大轰炸提供了庇护。

  除了安全庇护,防空洞还发挥着生产救国的重要作用。“当时很多工厂将厂房搬进了防空洞。尤其是大量的兵工厂,它们在防空洞里夜以继日地生产,为前线抗战提供枪炮和弹药。”重庆巴人博物馆馆长袁文革说。

  位于重庆渝中半岛上的鹅公岩,70多年前是兵工署第1兵工厂所在地,主要生产步枪和炮弹,拥有1700余台机器和约5000名工人。第1兵工厂有116个防空洞,其中107个用于生产,这些防空洞深30-500米不等,洞和洞之间相连,以便于生产过程中运输、疏散。

  绝不屈服:让日军失去继续轰炸的信心

  轰炸重庆,日军处心积虑地做了充分的准备,幻想很快迫使中国人民屈服。然而,轰炸一直持续了6年10个月,中国人民不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让日军渐渐失去了对轰炸的信心。

  “重庆山体纵横交错,并且多为岩石山体,非常适合挖防空洞。”钱峰说,当时防空警报一响,人们立即转入防空洞躲避空袭,敌机一走,人们又立即出来工作、生活,日军无可奈何。

  时任日军第三飞行团团长的远藤三郎当年向日军参谋本部呈报《关于进攻内地的意见》时说:“我亲自乘轰炸机,连续数次参加轰炸重庆。到达重庆上空一看,两江汇合处的重庆市街已惨遭破坏,满目疮痍,江两岸,特别是右岸地区,正在广泛大力发展,真不知轰炸哪里才是致命的地方。”

  往事并未如烟。时光流逝70多年后,防空洞仍是山城重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隐匿在山体之中,有的还被当作夏季纳凉的避暑点。虽然其貌不扬,却以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抗战时期正是这些简陋的防空洞,让日军飞机年复一年的疯狂轰炸未达预期效果。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