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走进大山深处 喜看小村巨变
2015-07-18 02:09:41
 

  本报记者 邹晨莹 湖北日报记者 孟静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是湖北对发展新阶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征程的战略部署。

  随着扶贫攻坚的大门开启,新希望在大山中传播。

  日前,记者走进大山深处,观察小村改变命运的每一步,记录下精彩变迁:有艰辛、无奈、彷徨,但更多的是坚守、勤劳和乐观,“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资本+扶贫——

  一片山林的潜力

  地点:幕阜山片区,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

  时近中午,采访车穿行在过去长期受困于交通的板桥村,一路通畅。

  通畅的不只有路。

  曾经,板桥村全村1700余人,人均拥有2亩以上山林,有的种油茶、有的种柑橘、有的种楠竹,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富不起来。

  坐拥大好青山,三分之一人口难以摆脱贫困。

  近日,当记者来到湖北天宇公司油茶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整齐的梯田,梯田上种植的油茶树翠绿茂盛。

  2014年4月,村里通过山地二次流转,集中3000余亩山林连片发展油茶,形成“公司+基地+村委会+农户”的新模式。所谓“二次流转”,即村委会整合国家扶持资金,先从村民手中流转山林,然后再集中流转给天宇公司。

  “这样既避免了公司与村民在流转、利益分配方面的纠葛,成功实现林地成片开发,村委会还代表村民参与公司管理,确保了村民利益。”通山县委书记杜文清介绍,“二次流转”是为了让帮扶资金受益于每一户贫困户,而不是仅仅受益于产业大户而“量身定制”出来的模式。

  此外,村委会以山林入股,占公司股份20%,村民在村委会带领下,成为了公司股民:每年按流转面积收取山林租金,并享受利润分红。

  板桥因此转现生机。

  58岁的村民章拔干,子女已成家,目前与老伴单过。两老名下的15亩荒山,过去一分钱收益也没有,老章今年坐不住了,全部将土地流转。“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产业,土地流转有租金收。将来年年有分红,养老不用愁。”交谈中始终乐呵呵的老章说,自己身体健朗得很,平时还在基地干些栽苗、施肥、浇水、除草的活儿,一天赚得110元,老板包三餐伙食。

  扶贫工作须解决的四个问题——要扶谁、扶什么、谁来扶、怎么扶?板桥村给出了答案:最核心的内容是资源共享,最关键的举措是群体帮扶,最有效的路径是产业带动,最终极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产业+扶贫——

  一片茶园的变迁

  地点:大别山片区,黄冈市,英山县红山镇乌云山村

  云雾缭绕的乌云山村,最吸引人的是大片茶园。一望无垠的绿色,是小村产业发展的新符号。

  2007年,乌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成立,村民吴春芳就入了股。当时的她没有股金,和合作社约定以收获的茶叶入股,像她一样以茶叶入股的社员共234户。在村民眼里,占地660亩的茶园,是“致富园”,如今年产名茶8万余斤,年产值千万元。

  “以前,种两亩中稻,一年到头收入也就不到2000元。”吴春芳曾经尝试自己种茶、采茶、制茶、卖茶,茶叶量少质量也不太好,经常被贩子压低价格。因为不懂技术、销路难找,年收入5000元左右,要养活一家老小四口人很吃力。

  “现在,有合作社指导技术、提供化肥、全部收购,一年赚一万五千元轻轻松松!”吴春芳说,清明前采茶旺季,一个月时间他的茶叶就卖了6000元。

  乌云山村群山连绵,秀水长流,四野碧翠,鸟语花香。“月牙湖”、“碧玉湖”、“仙人池”三湖映照乌云寺,“品茗亭”、“望仙亭”、“茶轩亭”衬托“倒挂仙人”妙景,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

  品牌是生产力。如何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乌云山村选择的路径是,让茶叶和旅游文化成为致富奔小康的产业。

  每年春季,乌云山村都会开展茶园采摘活动吸引外来游客,观赏茶园,亲手采茶,现场观看茶农炒茶、制茶,品尝刚刚制好的新茶。乌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亮国表示,旅游带动了合作社40%的茶叶销售。

  据统计,每年到乌云山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20多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村支书金晓宇自豪地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前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346元,去年达到8926元,村里263户中,已有242户脱贫。

  □互联网+扶贫——

  一方百姓的期待

  地点:武陵山片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沿渡河镇界河村

  多少年来,因为山大沟深,交通条件不好,界河村村民外出办事、购物极为不便,农村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变化在不经意间到来。“这些年,界河变了!”村民王德珍说。近日,来自镇上四面八方的村民们齐聚界河村,赶一场特别的“信息集”:在活动现场的电子屏上进行网上“下单”买东西。

  记者目睹的这一盛况,足以佐证王德珍的感受。

  如此特别的“赶集”,王德珍早已司空见惯。但她津津乐道的,是未来在村里的电商平台也可以直接下单,付款之后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送货上门。

  新旧生活的更替,就这样在小山村上演。从大学生开的淘宝店,到“裕农网”“邮乐网”的前期加盟,再到“淘实惠”的跟进合作,通过电商平台,边远农村的村民们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直接上线从厂家买到物美价廉的日用品。

  “‘买进来’只是个开端。今后,各淘宝村级服务站要将本地优质的农特产品、工艺产品和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甚至叠加进医疗、娱乐、金融等更多服务。”巴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韬这样展望。

  事实上,“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界河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2013年开始,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理念,巴东县在全国率先建设“农民办事不出村”电子信息系统,改变过去“分层级奔跑,分部门报批”的繁琐程序,实现“一网式”办公,探索出一条技术牵引性的“微治理”模式。今年,还加入政务、金融、电商、卫生、法律服务和市场监管、网格管理“增长包”。

  未来,像界河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可实现审批在村里受理、信息在村里咨询、取款在村里刷卡、购物在村里下单、纠纷在村里调解。


编辑:小微

来源 | 贵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