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校外名人致辞 人人都是故事家
2015-07-17 14:29:33
 

  《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文学写作梦想、终于成为作家的经历,勉励毕业生要从挫折中汲取智慧、保持想象力。这是名人毕业致辞的主流讲法。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比尔·盖茨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继代表一校形象的校长致辞之后,校外人士致辞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和公众注目、鉴读。原因自是显而易见:能被邀请的,必然都是在某一领域“杰出”的,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校园,波及全社会。作为公众人物,参加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也算是一项重要社会活动,难免被置于大众目光的追踪之中。

  校外人士致辞又分两种,一种是受母校邀请致辞,一种是受非母校邀请致辞。前者关系更加特殊,因为对于本人和学校来说,将会在怀旧之外产生一种相互辉映的双赢效果。如同比尔·盖茨之于哈佛毕业典礼、李彦宏之于北大毕业典礼、雷军之于武汉大学毕业典礼,都是活生生的“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范例。哪怕比尔·盖茨是从哈佛中途退学的,都要在退休之际回来接受学位时,激动地说一声“我终于可以在简历上写我有一个本科学位,这真是不错啊!”连乔布斯莅临哈佛,回忆的也是“里德学院教会我的那些事儿”。

  励志故事大批发

  比起学校领导、教师致辞,校外人士致辞有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讲故事,而且是讲自己的故事。一切顺理成章,因为杰出的人怎么可能没故事、没故事的人怎么可能杰出。聪明者如乔布斯,一边把自己从上大学、创办苹果公司到面临癌症的真实经历讲得曲折动人,一边又从中提取出生命点滴、爱与失去、死亡威胁的关键词,熔铸成一篇同样聪明和杰出的演讲词,激励着千千万万缺乏此种跌宕起伏人生所以也缺乏此种成功人生的普罗大众。

  所以说,选择讲故事又实在是一种毕业典礼特有的现实需要。有意思的是,比起科学家、院士等,不少学校现在是越来越爱邀请会讲故事会演说的社会型人生赢家,希图他们能现身说法,以充满励志性的正能量对初出茅庐又志向远大的年轻学子形成一种最真切的示范引领甚至模仿复制效果,鼓舞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做最钟爱的事情(譬如乔老爷之于字体书法的偏执)。

  有人讲自己在风口上创业的筚路蓝缕,有人讲现实中的丰满理想,然而,大多数名人们的奋斗故事都如同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经历了波峰出发-坠落波谷-重回巅峰的过程。不折戟不成才的经验固然值得记取,但最重要的是,当他们站在毕业典礼讲台上时,也早已站在了他们人生的巅峰处,以成功者的姿态指点江山,告诉同学们一要坚持自己二要坚持梦想三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所以说,励志和鸡汤之间,有时只隔着十个“坚持梦想”。

  2011年,以校友身份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致辞的张泉灵开玩笑式地说了句大实话:“我觉得其实学校经常请这样的人回来做毕业致辞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什么呢?当然他们很好,但是他们会让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觉得自己很失败。”不过,当她说完这句话后,又马上讲了一个自己坚持新闻主持梦想、一路从卖煤公司跋涉到央视的故事。这是个矛盾的、又难以跳出的母题怪圈,一个“我有一个梦想”式的主题展示,甚至贩卖。

  在毕业典礼上,这种讲述方式永远是被追捧的主流,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尽管故事能否实现其被讲述的初心,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得到验证。不过说实话,若是能在毕业典礼上听到另一种不那么主流的故事,甚至听到“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或许才会更令人想起曾蓬勃生长在校园里的青葱青春所原本应有的模样。

  关起门来,江湖凶险

  最近,《外滩画报》前执行主编、著名微信公众号“一条”的创办者徐沪生火了一次,就是因为他今年在母校复旦哲学系的毕业典礼上讲了另一种故事:作为一个知名媒体人,他却号召“不要跟着媒体读书”,并诚诚恳恳地反思并分享了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败的经历。

  作为哲学系出身的人,徐沪生为自己毕业后一度耽溺于报刊专栏写作和浅薄化阅读、享受物质生活、丧失精神生活而感到虚度与糟糕。因此,他开始努力尝试让自己脱离这种“轻浮”状态,而脱离的办法不是去树立另一种更伟大的宏观梦想,而只是如回到学生时代那样重拾书本。他挤出时间读了三遍《追忆逝水年华》,开始重新悟得何为审美。从资本逻辑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伟大的事,也很难说就普鲁斯特有助于登上事业巅峰,但对于学生和曾经的学生来说,没有比它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思考的了。在关起门说话的那一刻,徐沪生的确是放下了自己的职业身份。

  徐沪生有点掏心掏肺地说,“时代和环境的腐蚀,真的是很可怕的”。和他一样,以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的青年作家徐则臣也有同感。在今年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以系友身份发言的他坦言道,真实社会比摩西看到的红海更加凶险,出了学校,经由不同于校园逻辑的社会逻辑的篡改,原本的信与执会一点点臣服。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将会离某个美好的东西越来越远,这是他和他的同学的共同体验。而徐则臣的抵抗和破解之道则是,永远住在距离北大步行十五分钟的范围里,在每个毕业季回母校看毕业生抛帽。他在发言中所试图讲述清楚的,并非是成功者的回瞻与告诫,而是一个在社会上碰过壁的人的苦闷与不甘。

  对学校和毕业生来说,毕业季的主基调是积极的,迎着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臆想,一些离别苦涩也只成为边边角角的情绪,如同散着些清苦的薄荷糖。但对于从社会回到风平浪静校园讲台的校友(系友)来说,对别人毕业的观察,同时也是对自己脱离校园后这段人生的省察。“在家”和“回家”的态度自是不同,而不同的“回家者”态度亦不相同:有人锦衣归故里,有人则关起门来诉苦。因此同是作家们今年在母校毕业典礼上发言,徐则臣的“不忘初心”背后有种苦涩,而风景看遍的苏童在北师大刚说完“我不会熬鸡汤”后,马上就端上了满满当当的一大盆,柔情脉脉地让大家“做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各自发言也难以评判孰优孰劣。只是在此时,作为致辞者的成功人士、知名人物需要知道的是,在其他场合里,你尽可以把底下的听众都当成你的崇拜者,但在毕业典礼尤其是在母校毕业典礼上,还是收敛起庸俗的成功学,多讲讲你在这片校园里的真实过往吧。励志也好,吐槽也罢,只要从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上远离复制,就是最好的故事了。

  因为大家都是爱听故事的人。世上不全是人生赢家,只要故事讲得有意思且与众不同,我们就点赞。


编辑:小微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