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到图书馆里去自习
2015-07-15 07:08:33
 

提要

  图书馆,又一个被互联网击中的“目标”。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改变,纸质书面临电子书的挑战,图书馆的功能正在发生转变。在当今社会,图书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感言

  离超市近了离图书馆远了

  生活中,我们离超市、百货商店越来越近,离图书馆却越来越远。

  过去被推崇的阅读方式在当下发生了很大改变。图书馆的神圣性和崇高感正在弱化,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记者曾在10年前去过国家图书馆,查阅过资料,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心驰神往。满眼的藏书,让人心生敬意,顿感自身的渺小。

  “书有柳暗花明处经史子集写春秋,人逢山穷水尽时诗词歌赋伴冬夏。”这是沈阳市图书馆一楼门厅的对联。抬眼望去,天花板已破损了几个大洞,因空间有限,感觉不到过去的神圣,甚至有点压抑。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虽新,但总觉得少了些文化内涵。

  其实,去图书馆不仅仅是看几本书,在那里坐一会,让心静下来。那是暂别城市的喧嚣,让心灵受一次洗礼。

  辽宁大学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中文期刊1000多种,外文期刊200多种。去年6月到今年6月,师生借阅量达42万人次。“高校图书馆,那份神圣感、崇高感还在师生的心中。 ”张凤明说。

  图书馆是图书的居所,借、阅、藏是它的三个主要功能。但记者从6月份开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调查了沈阳市内三个层次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借书的人越来越少,藏书面临着电子书籍的挑战,只有阅读的功能依然强大。

  但有趣的是,在图书馆用功的人都是在看自己带来的书,他们大部分是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室。

  高校图书馆

  学生们的自习室,老师的资料室

  7月7日上午,东北大学校园内,三五成群的学生们走进图书馆。

  图书借阅室、期刊室基本没有空位。记者注意到,学生们看的多数是自带的教材,“临近期末了,要写论文,天天泡在图书馆。”信息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平时自习就来图书馆,看的主要是教材,图书馆的书看得不多。去图书馆学习的时间,与在教室和寝室看书的时间各占一半吧。”

  在辽大、东大、沈大、沈师和农大,像他们这样没时间借阅图书的学生,都不是少数。也有学生反映,现在的学校图书馆书是不少,但想看的书有时却借不到。从互联网上能下载,书店能买到。

  记者在5所大学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有过借书的经历,但借来的书没翻过或没看完是普遍现象。原因是,“都是同学老师推荐的,听说书不错,借来了不是没时间看,就是看不下去。”记者问卷采访的200多个大学生多数表示,没课的时候基本就去图书馆,在那里看的最多的是报纸、杂志和期刊,更多的是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室。

  与学生把图书馆当成自习室不同,大学老师总是把图书馆利用得很充分。来自5所大学的20多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看法基本一致,他们搞科研查资料,写备课提纲,都需要图书馆藏提供支持,尤其是大学图书馆的期刊种类较多。

  沈阳市图书馆

  天天爆满,借书的没见多,来用功的人在增加

  沈阳市皇姑区居民戴荣告诉记者,他们家7口人都没去过图书馆,现在孙子还小,书店去的也不多。图书馆对他们这样的家庭可以忽略不计。

  没时间看书,或不看纸质书,因而不去图书馆借阅,是记者调查得到的一个普遍性的答案。

  但从今年以来,沈阳市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量4000人次,最多时一天高达7000人。每天有这么多的人光顾图书馆,他们都是来借书的吗?

  7月9日,沈阳市最高气温34℃,但高温未影响沈阳市图书馆的上座率。

  上午,记者来到沈阳市图书馆一楼借阅室,跟借书和办证的人相比,来这里用功的人比例能达到1:10左右。“图书馆的氛围适合学习,我准备考研。”已经放假的北京体育学院学生张健说,这个假期就准备在图书馆度过了。据市图工作人员反映,有张健这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想来图书馆学习备战考试,你得早来,否则没座位。

  “爱书人什么层次的都有,常来图书馆的人群很固定。”沈阳市图书馆宋娟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尤其是两个学校假期,市图书馆能容纳千人的自习室都爆满。每天还没开馆呢,门外就排起了很长的队。记者看到自习室都坐满了人,大学生和中学生居多,还有不少家长陪着的。

  社区图书室

  门可罗雀,跟热闹的棋牌室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省、市图书馆距离远,肯定是导致人们远离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家门口就能看书,情况又如何?

  记者所居住的沈阳市新湖社区西出口,就设有一处能容纳30多人、160多平方米的社区图书室。这是由霁虹街道和新湖绿城物业合办的图书室,2006年开业,藏书2万册,其中不乏古今中外名著。居民每次可借阅3本、期限20天。每当假期来临,在社区居住的学生也会来这里看看书,但记者统计过,来自习的学生远远超过借阅图书的学生。

  新湖社区的住户接近4000,但居民却很少光顾这里,图书室的冷清与天天热闹到深夜的棋牌室形成强烈反差。

  居民为何不愿意去图书室?“社区图书室啊,天天从门口经过,没进去过”;“眼神不好看不了书,不如下下棋打打牌”;“哪有时间去啊,想看书在哪都能看”……

  图书数字化面临两大障碍

  据沈阳市图书馆外借部主任王伊卓介绍,2014年,电子书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

  “电子书多了,不仅利用起来方便,而且占用空间也少了。”辽宁大学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张凤明认为,“电子书对多数图书馆来说还是短板。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涉及版权问题,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电子书开发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凤明只说出了图书数字化的第一道障碍。“图书馆要完成纸质向数字的全部转化,我这个年龄都难以实现。”今年刚40岁的市图数字化中心申主任告诉记者,这是个浩大的工程,除了版权问题,转化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转化形式也需要更高技术。比如说,转化清朝时期的古籍书,可不单单是文字输入电子版后就万事大吉,其中的珍贵图片如何处理,可不是拍幅照片那么简单。

  2004年底,谷歌宣布和英美主要学术性图书馆合作,计划将这些图书馆的馆藏老书全部扫描成数码版,但谷歌的数码图书工程因版权问题有争议而被搁置。但数码版图书的确给读者带来很多方便。尤其是图书馆的特藏,一般都不外借,有了数码版,研究人员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上网查阅。

  来自记者调查的5所高校教师认为,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公共图书馆,电子书都无法满足公众阅读需求,主要还是版权问题,版权需要购买,购买需要投入,而图书馆经费不足,才是主要问题。

  书不再只以纸的形式出现,数码资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字节,像素远藏在“云”中,只要能上网,读者在哪里都能看能读,这的确令人憧憬。而当“无纸生活”的时代真的到来的那一天,图书馆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本报记者/高慧斌

  沈阳市图书馆自习室爆满。

  在沈阳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并不多。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万重摄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辽宁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