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浙江衢州:打通文化悦民“最后一公里”
2015-07-14 06:18:00
 原标题:浙江衢州:打通文化悦民“最后一公里”

  农村一直是公共文化的“洼地”,如何让聚集在城市高处的文化资源,“流”向农村这块文化的洼地?

  浙江衢州用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博物馆、流动科技馆、流动少年宫等诸多形式的“流动文化加油站”,打通文化悦民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这些年常年活跃在衢州基层的“文化加油站”,每年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两万场、送培训辅导2000次、送讲座送展览1000次以上,累计受益群众500多万人次。

  衢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诸葛慧艳说,各项流动文化服务平台在基层的流转服务,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也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绩效最大化。

  2005年,地处浙西的衢州在浙江率先推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一辆车就是一个舞台,车开到哪里舞台就设在哪里。”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建华说,因为“流动、灵活、见缝插针”,“大篷车”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此后,衢州借鉴“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开设起以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博物馆、流动科技馆、流动少年宫等为主要形式的“流动文化加油站”,常年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为农村不同群体免费辅导培训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等,帮助发掘村镇特色文化,培育社会文化社团,促进文化在基层的生根发芽。

  柯城区委宣传部部长鲍继红说,农村小康不能只是“丰衣足食”。

  “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说的是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农民画已是这里的“金名片”。在这个盛产橘子的村子,几个橘箱一块门板拼成画桌,随便走进一个农家小院,都可能发现几个农民在手执画笔、挥毫泼墨。

  最初是10来个农民自己画着玩,现在农民画师协会拥有500多人。64岁的村民郑根良说,这些离不开市里文化馆美术老师10余年来的辅导。

  不仅如此。在文化馆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余东村还组建了126人的墙围画创作团队,拿惯锄头的余东农民,拿起画笔,吃起了高端大气的“文化饭”,把画展办到了大城市甚至国外。各种以农民画为主要装饰的工艺美术品,每年给余东农民带来的产值达100多万元。

  开着满载书籍的流动车,穿梭在山乡村落。流动车就像接力棒,每个乡、村轮流接替。江山市图书馆馆长毛为忠说,把图书送到群众家门口,不仅能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还能打通农村群众与图书的“最后一公里”。

  江山龙骨骼化石,国家一级文物“金娃娃”、玉兔形镇、玉荷叶形杯、玉云璧连环器……这都是衢州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博物馆社教部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把这些展示给柯城区航埠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触摸历史、开阔眼界,图片、展板以及可以用指尖触摸感受一些小件文物,让孩子们生动地了解衢州的历史文化。

  衢州文化部门认为,让公共文化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最现实的办法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沉”到基层。

  据介绍,得益于“流动文化加油站”,占衢州人口80%的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雨露。

  不仅如此,衢州还依托大力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组织各类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电影院,探索流动文化服务的“公交化”模式,将全市17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村精神文化的“CBD”。

  与此同时,衢州还在推动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中,挖掘、培育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骨干力量,实现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目前,全市各村(社区)基本建立了排舞队、腰鼓队、合唱队等队伍。除了已建的公共图书馆,在乡镇、中心村建立了170多个图书分馆、图书流通点。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