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通道何时不再“涝得慌”
2015-07-14 05:48:39
 

  严实

  都江堰有数千年历史,至今仍灌溉着千万亩土地;建筑设计师在修建牛津大学大礼堂时就考虑到数百年后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后人能消除安全隐患;1898年德国人为只有2万人的渔村青岛修建的排水系统100多年来仍在有效排水,其中雨污分流模式至今在很多城市未能做到。这些工程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典范,凝聚着中外人民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牛津大学大礼堂、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师与修建者细致而周全的考虑、超长的预见性与高度的责任心令我们敬佩不已、赞叹不已。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短命”工程、面子工程却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近日暴雨内涝,许多城市多条主干道积水,有的深达2米,不少车辆被淹熄火,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引起民怨。

  道路积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否认,一些部门对项目缺乏长远性、预见性的周密考虑和安排,为提前竣工、抢工期、赶进度,通车之际面子光鲜、皆大欢喜,一场大雨现了原形。修路的目的是缓解交通压力,为出行提供便利。既然是民生工程,就要体现在“民”上,让“民”获得实惠,经得起“民”的评价,不能把“民生”工程建成“伤民”工程,让民众失望。群众真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秉持“三严三实”,汲取古今中外人物“从严从实”的精神与智慧,设计好、规划好、施工好每一项工程,提高工程“含金量”,减少、杜绝通道“涝得慌”的现象,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编辑:小微

来源 | 贵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