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大学生唱主角,无金又何妨?
2015-07-10 06:23:40
 

  伴着《江南style》乐曲,6位韩国小伙儿开始了一段动感十足的街舞表演,看台上的运动员和观众也跟着跳起来……

  这是光州大运会柔道赛场收官之日的一幕,这样的青春气息感染着现场所有人。与奥运会不同,大运会仅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年龄为17岁至28岁)参加,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的体育盛会。而跟以前相比,现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全部具有大学学籍,而且85%为高校自主培养。

  大学生选手真正唱主角

  长期以来,说到体育比赛,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争金夺银,即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运会也不曾例外。中国大运代表团执行团长、中国大学生体协专职副主席杨立国介绍,2003年以前,参加世界大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超过90%来自专业运动队,大学生运动员凤毛麟角,“那时想找几个大学生参赛都难,因为高校选手和专业队选手差距太大了。”

  记者翻看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名册发现,除奥运冠军易思玲、火亮等数位名将外,其他运动员都是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军”。以影响力最大、最受关注的“三大球”为例,男足、男篮、男排分别以北京理工大学队、北京大学队、中国人民大学队为班底组建,女足则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

  从2005年起,我国世界大运会的组团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转至教育部,参加大运会也成了一项教育任务和目标。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有380名运动员,全部具有大学学籍,而且85%为高校自主培养,“有些项目技术难度较高,在高校还没办法开展,如体操、跳水等,确实还存在在高校挂名、有专业队背景的选手。但这种情况将来会进一步减少。”杨立国说。

  “学生军”让比赛回归真实

  截至今天,中国大学生女足、女排折戟于1/4决赛,男足、男排和男、女篮皆无缘小组出线。尽管战绩欠佳,但对中国大运代表团而言,“三大球”队伍均为“学生军”,这本身已属突破。在体坛,金牌可贵,但真实的比赛更可贵。

  “这6支队都是以去年全国大学生足、篮、排联赛的冠军为主要框架,运动员全是在校大学生。”中国大体协专职副主席王晓毅说,这种组队办法对国内高校体育在竞技和群体层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大学联赛表现好的队伍和球员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大运会,这样能带动更多高校加入到联赛中。对普通大学生来说,身边有大运会选手做榜样,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也会提升。”他举了个例子,清华大学田径队人才辈出、竞技水平不俗,因而该校田径运动氛围也十分浓厚,“在只有普通学生参加的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上,清华同样是成绩最好的。”

  王晓毅认为,大运会的理念从来不是“更快、更高、更强”,“它的口号是‘今日的明星,明日的领袖’,旨在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为他们未来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本报记者 黄志阳 (光州9日电)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