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昨日,本报刊登报道《拍了不少,但鲜为人知——聚焦鄂产电影困局》,引发各方人士热议。鄂产电影如何破局?记者采访了制片公司、专家学者、电影家协会等,相关人士纷纷从人才、投资、质量等方面支招。
留住人才 增强造血功能
湖北作家、编剧的原创能力并不低,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方方、池莉、刘醒龙等人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而名噪一时,还有很多影视作品的背后有湖北籍作者的影子。但另一方面,一些优秀影视创作人才,在写了几个好剧本、拍了一两部有影响力的片子后,会流往外地。据了解,《人在冏途》的摄制方、武汉华旗影视制作公司,就早已迁往北京办公。“目前,国内影视制作人才高度集中于北上广,无论是演员、导演、编剧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及后期制作团队,都高度集中于这几个发达地区,包括湖北在内的其他地区影视制作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电影产业的造血功能。”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影视文化方向的副教授邓斯博博士称。
邓斯博称,不容忽视的是,湖北大部分综合院校都设有和影视、广播等相关的专业,丰富的高校资源可以和湖北影视机构联手,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影视人才留在湖北,为湖北电影产业输血,增强湖北电影的战斗力。
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君教授也支招称,湖北高校集中、学者云集,湖北电影上映前后,不妨组织电影学者对电影进行讨论评议,在学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长江电影集团总经理周根源认为,要想留住人才,助推鄂产电影迈进国内第一方阵,还应积极培育电影市场主体,聚集各方优质要素,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需要政府、国有公司及有电影情结、有担当的民营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
深度对接市场 加大投入力度
在首届湖北电影周上,根据彭建新汉味小说改编的电影《孕城》,斩获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编剧奖和最佳男配角奖。“业界评价很好,但票房不佳”,该片摄制方、来日方长影视传媒公司董事长戴新民坦言,《孕城》曾在我省影院上映5天,票房收入不过几十万元。他称,该因影片总共投入仅三四百万元,不敢在推广上投入太多,也没办法走向全国公映,直接导致票房上不去。
据了解,与北京、上海相比,鄂产电影投入普遍偏低,以首届湖北电影周参评的30余部影片为例,绝大多数投入在几百万,其中不乏低于百万元的。除了在资本市场筹资几千万元拍摄的《全城通缉》外,更多鄂产电影的资金来源为摄制方自筹、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市场是残酷的,但我们不能躲着”,戴新民称,鄂产电影应积极借鉴北京、上海成熟的融资、众筹模式,同时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新业态变化下,积极应对,善于捕捉机遇。
想叫好又叫座 首先作品要过硬
“想要吸引资本目光,鄂产电影首先要提升质量,作品要过硬”,湖北省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余述平称,《人在冏途》是近年来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鄂产电影典范,其在内容创作上,逼近现实,有温情,因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针对鄂产电影题材类型较为单一的现状,余述平建议探索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部分主旋律影片不妨尝试用悬疑片、艺术片、喜剧片等来表现。
对于鄂产电影中占据较大分量的地域文化影片,余述平称,“电影的核心还是讲故事,承载太多反倒使主题不鲜明。”他建议,地域文化题材影片要将自然风光、民俗民情、历史文化等与剧情完美结合,不要成了生硬的两张皮。
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君教授也称,要避免主题先行式做法,而是把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镶嵌到一个好故事里,这样能更好地起到对湖北的正面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