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华南龙生活复原图。赵闯绘制
赣州华南龙正型标本。资料图片
本报北京7月2日电(记者张蕾)继在江西省赣州地区发现两种窃蛋龙——江西龙和南康龙后,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蒲含勇为首的中外研究小组,再次在赣州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发现一种新的窃蛋龙化石——赣州华南龙。该项研究成果2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上。
窃蛋龙是一群生活在亚洲和北美白垩纪时期的长羽毛恐龙。它们在亚洲分布广泛,是白垩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窃蛋龙小的只有火鸡大小,大的可达8米长,部分头顶有冠。原始窃蛋龙类群的头骨具有牙齿,进步类群的牙齿已退化,转而具有类似鸟类的喙状结构。虽然最初被命名为“窃蛋龙”,但后来科学家基本认为,窃蛋龙并不偷窃其他恐龙的蛋,反而还有孵蛋的功能。
赣州华南龙的头骨形态尤其是下颌不同于已发现的窃蛋龙,主要表现在:圆形的上颞颥孔远小于下颞颥孔,前上颌骨背后突与泪骨相接,下颌外孔上方的齿骨背边缘强烈凹陷。研究小组认为,下颌结构的不同意味着觅食策略存在差异。此外,华南龙外鼻孔前腹角和眶前孔后背角的相对位置关系,为窃蛋龙类的头面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见解。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赣州华南龙与发现于蒙古国的葬火龙关系密切。虽然它们之间相距约3000公里,但是研究小组认为,亚洲在中生代末期应该到处有类似的栖息地,使窃蛋龙类可以繁衍生息。目前,在南雄组(包括广东南雄和江西赣州)发现的6种窃蛋龙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布于3个分支,且在每一分支中均与蒙古国和内蒙古发现的窃蛋龙有密切关系,只是由两地窃蛋龙组成的每一分支都具有独特的食性或占据不同的生态环境。
赣州华南龙的发现进一步说明江西赣州地区是世界上发现窃蛋龙类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将晚白垩世这一新的恐龙动物群命名为“赣州恐龙动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