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水患”变“水利” 群众“翘起脚杆收钱”——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工程走访见闻
2015-07-01 08:37:46
 

  新华网贵阳7月1日电(记者杨洪涛)“自从有了现代水利工程,我们村老百姓可以‘翘起脚杆在家收钱’。”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涟江街道杨番村村民杨培恒深有感触地说。

  “以前,沟渠的排洪作用差,一旦发生洪水,这片坝子至少淹三天水才能退。”今年67岁的杨培恒说,多年来,村里群众靠传统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想调整种植结构,但“水患大不敢调”。

  多年来,当地水利等有关部门也通过各种途径修建了一些提灌站、沟渠等设施,但“年年修、年年坏”,一直未能达到“旱涝保收”。

  2014年,贵州省提出启动山区水利试点,惠水县被列入试点县。惠水县选择在“涟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万多亩的规划面积试点,杨番村这片坝子在此范围内。

  根据发展实际需求,2014年惠水县投资2100多万元,新建提灌站1座,安装提水管道12公里,新建排涝区9.4公里,铺设输水干管、分干管22公里,并安装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土壤墒情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等。

  今年汛期以来,贵州连续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一些地方出现内涝,农业损失严重,但涟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没受到洪涝影响。

  “今年的两次洪水比前些年都要大,但都是‘上午来、下午去’,几个小时就排完了。”杨培恒说,看着水利设施的改善,他已经改变传统种植水稻的习惯,开始种植高附加值的花卉苗木。

  他给记者算账说,以前种水稻、油菜效益低,即使最勤快的人家一年一亩地最多有300元到500元的纯收入,现在仅土地流转费收入就达1400元。

  “山区现代水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园区的灌溉和排涝问题,园区水利设施能力得以提升。”惠水县副县长王晓冬说,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吸引了区内入驻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田间管网工程建设,让园区内“旱能灌、涝能排”,实现了农户增产增收。

  王晓冬说,据测算,实施山区现代水利工程后,园区内花卉苗木亩均增收约10%,极大提高了企业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后,为土地流转户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按照每天100元、每月20天计算,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每户每年至少增加2万元收入。

  “现在水利大变样了,排水问题解决了,浇水保证了,今后我还要搞农家乐,效益肯定还会更好。”杨培恒说,“希望今后多修这样的好工程。”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