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我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妇女,也能拿到技术证书,还能找到这么体面的工作!”6月20日,嘉禾县盘江乡李家村李桂花高兴地对我们说。
李桂花是去年县就业服务局第二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的学员,拿到“职业资格证”后,很快就在当地一家公司找到了合适工作,工资达3200多元。
近年来,嘉禾县加大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县里提出,要通过培训带动就业,力争让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拿到就业“资格证”,实现每户家庭都有一人以上的技术工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近年来,针对全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不相匹配等问题,以及就业政策在农村宣传不到位、农民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农民参加培训学习意识不浓等实际情况,嘉禾县主要领导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和探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委书记赵宇认为,要让群众安居乐业,得让他们“乐业”,而要保证群众更好地就业,关键要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为此,嘉禾县把目光投向全县职业技能培训。他们从宣传入手,首先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培训工作全覆盖,开办了旬刊DM报《嘉业讯息》,每期发行1万份,免费发放至全县242个行政村,借用“村村通”金喇叭工程,开办电视栏目“就业创业新干线”,还运用“红网”、“手机短信”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其次是深入基层宣传。利用LED视频车进行进村入户宣传,所到之处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招生公告,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县里还加强典型宣传,推广经验成果,编辑了“技能改变人生”宣传册,在电视上定期推介就业创业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几招下来,全县上下妇孺皆知,重知识、重技能蔚然成风,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
广发乡大塘村45岁农村妇女肖日花,去年经过培训取得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到广东中山务工,月工资4200元。而和她同去老乡35岁李新梅每月只有1800元。李新梅深有感触地说:“还是有技术、有证件的人吃香!下次返回家乡,一定要抽时间参加县里的家政班培训。”
变“学非用”为“学即用”
农民工怎么培训?培训什么内容?培训后能否找到合适工作?是职业技能培训成功与否的标志。
为避免“学非用”现象,嘉禾县实行培训内容向一线倾斜,就业目光向县内转移,开设专业与当地产业相衔接,设置课程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训内容与农民工就业需求相结合,采取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实行政府买单定单,企业及培训人员点单择岗的培训方法,大大增强了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针对性。
每年从年初,他们对全县所有企业缺岗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将缺岗情况整档成册。同时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根据各类工种缺岗的情况和广大参培者的需求,拟出全年开班计划,向全县发布培训招生公告。县就业服务局还公开承诺:培训常年报名,满30人开班,结业考证后即推荐就业。
拉紧了市场的手,就业的路就好走!
嘉禾县一举实现了“学非用”到“学即用”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能有今天的生活,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行廊镇行廊村村民王勇强说。去年10月以前,他还是一位在田埂上“打转转”、天天侍弄一亩三分地的庄稼汉,去年参加了焊工班培训后,被推荐到“恒飞铸业”工作,因为工作负责,积极肯干,深受企业青睐,现在其月薪达到6200元,一个月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他的家庭生活窘况迅速得到改善。
据该县就业服务局统计,从2014年到今年5月,县里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厨师、家政、计算机等20多种专业135个班,培训人数达到7890余人,培训人员全部推荐就业,就业成功率高达98%。
变“单一化”为“多样化”
“嘉禾县的职业培训之所以备受群众欢迎,关键是注入了‘创新’动力!”县委副书记、县长郭薪告诉我们,近年来,县里采取“三创三多”的办法,实现培训“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多在村口办班。位置前移把课堂搬到了村、镇,凡村里能办班的不到镇里,凡镇里能办班的不到县里,一台小车拉教师、一台工具车拖实操设备、一台LED广告车下村宣传,参培人员不出门便可学技术。
二是创新培训时间,多办农村“夜校”。农闲时办的班决不安排在农忙时,晚上能办的班决不安排在白天,上“夜农大”已在嘉禾成为技能培训的新名词。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多轮驱动办班。实行委托机构培训、自办班请教师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村组自主培训,在注重培训时间、质量的前提下,多管齐下,增强了有效性和实用性。
仅今年以来,就在塘村尹郭、车头油涵、龙潭杉树下等乡镇的10多个村庄举办妇女礼仪、家政服务、电工、厨师等培训班,让1000多名群众在自家门口学到了就业本领。
“工作向有序化转变,管理向规范化转变,服务向优质化转变,机制向健全化转变,制度向完善化转变,效果向社会化转变。”前不久,广东某企业到嘉禾考察,当他们了解到县里的发展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后,当即表现出投资嘉禾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