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普法教育落在实处呈现新成效 法治西宁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章
2015-06-24 09:27: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西宁市委紧紧围绕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紧紧抓住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法治建设新思路,实现法治建设新作为,确保中央和省委既定的法治建设重要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继续保持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统筹推进——紧盯目标任务

  坚持高位推进,形成推进法治西宁建设的强大合力。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市情,发挥省会城市在法治建设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把法治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推进“两城”建设的核心战略来部署,凝聚全力推进法治西宁建设的强大合力。2013年4月,西宁市委作出了《法治西宁建设工作纲要(2013年—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西宁建设的决议》,“两办”出台了《关于开展法治西宁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法治西宁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层面明确了法治建设13项提升行动,把法治西宁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四重”工作重要内容,聚焦“关键少数”法治思维,进一步提升执政理念,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法治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法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市政府常务会坚持会前学法,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法制机构的积极作用,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市委及时变更了原西宁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法治西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区县分管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协调、指导和督办法治建设的重点工作。把法治西宁建设纳入对区(县)和市直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与经济工作等同部署同考核,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分工落实责任机制、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有序工作制度基本形成。

  坚持规划引领,确立依法治市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西宁市委紧紧围绕省十二届七次全委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决策部署和分工方案,结合西宁市情,按照可执行、易操作、重实效的要求,研究出台了《2015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西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将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举措和省委提出的工作举措,按年度细化为2015年需要完成的33项重点举措,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使法治建设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这些法治建设重点工作,既贯彻了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的核心要义,又涵盖了西宁市法治建设的主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突出了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对于确保中央和省委法治建设重要举措在西宁的落地生根,凸显全市法治建设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系统推进,将法治西宁建设贯穿“两城”建设的全过程。基于30年的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西宁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实现西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因此,面对法治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布局,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确立为西宁战略布局的一环,法治西宁建设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重新设计定位法治西宁建设,开阔法治新格局,丰富法治新内涵,拓展法治新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市成为西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西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走向新境界。持续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确定了保障市民餐桌安全、城市生态治理、打造“平安西宁”工程、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法治惠民实事,并对全年工作目标实行责任制分解、项目化推进、路线图管理。

  均衡推进——把握关键环节

  科学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西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在立法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完善项目论证、立法前立法后评估、立法审议、重要条款单独表决、法规案公开征集意见等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发挥立法咨询组的作用,在出台地方性法规前,充分征询咨询组专家的意见,提高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突出西宁立法特色,根据年初立法计划,修订《西宁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制定出台《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立法的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建立重要政府规章由政府法制办组织起草。年内组织审议《西宁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西宁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统一部署,出台了《关于深化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提出了108项重要改革举措。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014年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29项,市级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42项减少到130项,在西北省会城市中最少,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城市。在全市开展了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事权,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治化,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贯彻落实《西宁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全面开展规范性文件“三统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充实基层综合执法力量,着力解决执法交叉、执法缺位、执法不公等现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梳理各部门执法权,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得到新提升。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提高司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在全市的试点工作。完善办案质量评估体系和错案评价标准、问责机制,全面提升司法质量。着力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司法信息化建设和队伍素质建设,加强审务公开,推进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进一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实行阳光司法,把执法司法权关进“笼子”里,坚决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向改革要效率、向素质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率、向科技要效率、向职业道德要效率,通过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六难三案”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司法作风大转变,以良好的作风、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支持和满意。

  协调推进——打造“四轮驱动”模式

  以“法律七进”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转型升级。在机关,率先在全省探索试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逐步建立典型案例筛选发布制度、以案释法媒体传播制度、以案释法宣讲制度、以案释法整理编辑制度、以案释法新媒体宣传制度、以案释法律师宣讲制度等;率先探索建立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制度,与全市47个首批执法司法部门签订普法责任状,明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发挥执法司法部门在履行社会普法责任中的作用。在农村(社区),发挥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利用辖区资源开展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活动。在学校企业,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宪法晨读、法治手抄报、法润童心法治书画展、参观法治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企业重点开展依法管理、诚信经营主题教育,促进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在各个单位中发挥法治宣传栏、法治书屋、电子显示屏等普法阵地作用,通过公众开放日、节日或纪念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宪法法律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提升市民法治信仰。

  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支撑,努力营造法治建设浓厚氛围。“六五”普法期间,打造全省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年、提升年、展示年活动,成功举办首届“西宁市十佳法治人物、法治单位”、“全市金牌人民调解员”评选表彰和首届律师辩论大赛等活动,成为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投资建成一批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村、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大院等阵地,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初具规模。市区(县)两级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50多场次,举办法治书画展、法治摄影展等系列主题活动,编写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法律政策读本、村居法律顾问指导手册等书籍,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发挥媒体公益普法优势,西宁电视台制播了100多期以本土案件为素材的《夏都说法》节目,青海日报、青海法制报、西宁晚报刊发了20多期法治西宁建设专栏文章,西宁广播电台每天直播“法律热线”节目。去年以来,集中采访报道法治西宁建设重点工作、“法治惠民实事”进展情况,在户外电子显示屏、公交车载电视、出租车顶灯定期播放法治公益广告,通过多渠道、全天候宣传,法治西宁建设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基层法治创建为驱动,助推法治建设高效运转。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法治区(县)创建活动稳步开展,创建标准和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基层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全社会法治意识逐步树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每年评选一批区(县)级、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逐级推荐申报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逐年提升。基层法治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把法治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全市上下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面辐射的法治创建态势。实施法治惠民事实工程,法治惠民效果和西宁特色初步显现,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以法律服务为牵引,促进法治建设向宽领域广覆盖拓展。今年西宁市政府把村、社区法律顾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四区三县将投资300多万元为300多个村(居)聘请一对一的法律顾问服务,开展“一对一”法律服务工作,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覆盖城乡、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将基层法治文化项目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村(社区)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七个一”工程,使人民群众免费接受多渠道的法治宣传,就近就地申请法律援助,逐步解决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基层群众自身法治意识得到提升,遇事找法、用法既方便又快捷,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自身合法权益得以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得到有效维护,群众对法律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马祯青马丽萍)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青海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