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告别土坯屋 住上新砖房
2015-06-24 06:47:05
 

  本报记者 罗石香

  新闻 背景

  贵州是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点多面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分工,协调推进,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公平公正、程序透明,经济实用、注重安全”的原则,成功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危房改造的新路。

  威宁自治县牛棚镇鱼塘村的徐加付、三河村的苏忠学、新龙村的沐应红,分别是汉族、彝族和回族村民。

  最近,三家人高高兴兴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坯屋,搬进了刚建成的新家。

  今年,牛棚镇20个村的7200余户村民,将同这3户村民一样,改造土坯屋,建起新砖房。目前,已有3605户开建新房,542户竣工。

  走进眼下的牛棚镇村寨,挖土机、拖拉机、运砖运砂的农用车来往穿梭,村民不是忙于建新房,就是忙着为别人建房打工。

  村民集中建房,带动了当地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建材业的发展。

  鱼塘村四组低保户徐加付全家6口人,家庭困难。他家以前所住的土坯屋,建于1974年,墙体已开裂,面积仅60平方米;今年获得土坯屋改造指标后,得到财政补助2.2万元,除自己的积蓄外,他又借了3万元,建成了80余平方米的新砖房。

  三河村新营组的苏忠学,一家人原先住的土坯屋建于1985年,因处于地震带上,有安全隐患。苏忠学获得土坯屋改造指标后,除财政补助资金、自筹资金外,还从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建起了新房。

  据了解,威宁地处云贵高原地震带石门断裂带,全县土坯屋数量大,抗震能力差。为加强农房抗震性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今年年初,威宁全面启动了农村土坯屋抗震改造。

  威宁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点面结合、先难后易”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一次改造、不留隐患”的原则,通过“财政补贴、农民自筹、整合资金、信用贷款”等方式,全面完成处于重点地震带的牛棚、中水、玉龙、黑土河、石门等乡镇的农村土坯屋抗震改造,全县改造总户数约10.4万户,预计各级财政投入将达22亿元左右。

  2015年,威宁将完成农村土坯屋(危房)抗震改造4万户,包括土坯屋改造、地质灾害户和其它结构危房改造。

  目前,已动工2.7万多户,动工率69%,竣工近3300户。

  受益于新一轮的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到2018年,威宁农村群众将普遍实现“改造土房子,住上新房子”。

  威宁自治县新农办负责人表示,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县里建立了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对拆除旧房和复垦给予适当补助;同时,抓住农田整治规划调整和土地总规修编的机遇,在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一批新村点,引导群众集中居住;威宁建设部门还设计了多种方案供农户选择,房屋外观装饰特别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7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至今7年间,已改造农村危房200余万户,投入超过20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已经成为我省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之一。

  据2008年的摸底调查统计,当时全省危房数量192万余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3%,绝大多数位于交通条件差、偏远落后的山区、高寒地区和地区。

  2008年至2013年,中央向我省下达农村危改任务138万户,下达中央补助资金92.72亿元。

  我省结合实际情况,在中央下达的任务及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自我加压,省、市县财政分别配套资金33亿元、41亿余元,总投入167亿多元,经过几年努力,基本改造完成摸底调查统计在册的农村危房。

  几年来,我省危房改造组织领导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省级负总体责任、市级负管理责任、县级负主要责任、乡级负直接责任、村级负具体责任”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同时,对贫困对象划分为四类标准,形成了分级分类的补助标准;统筹使用中央、省、市、县四级补助资金,重点向“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倾斜,目前最高补助达到2.23万元,最低补助0.65万元。

  因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此间,全省又新增了大量农村危房。2013年新一轮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全省新增农村危房达220万户。

  为此,我省编制了《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方案(2014—2020年)》,计划从2014年启动新一轮农村危房改造,预计2020年前全面完成。

  据悉,2014年,我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万户,投入各级补助资金33亿多元;2015年,预计改造完成35万户,预计筹集财政补助资金超33亿元。目前,已开工17万余户,开工率为49%。


编辑:小微

来源 | 贵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