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 刘莉亚
新闻背景:在股市热潮中,最近听说有人投入170万元本金加四倍融资,全仓了某只股票,此后该股连续两个跌停,170万本金全都亏光。尽管近日新闻有新的动向,但其中所提到的“四倍融资”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何谓金融杠杆?金融杠杆风险究竟有多大?如何规避这些风险?这些问题引起了热议。
顾名思义,“杠杆”包含着能以小博大的意思。运用到金融市场,杠杆可以理解为运用小部分资金和“金融杠杆”这一金融工具放大投资效果。比如,购买住房,只要支付30%首付款,其余70%通过贷款,就可实现。一般而言,投资效果被放大的倍数用“杠杆倍数”来衡量,而以小博大的支点就是保证金。在杠杆运用中,保证金比例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杠杆的倍数,直接调节着杠杆的高低。以购买手机为例:iphone6的市场价格为6000元,如果资金足够,到苹果专卖店全额支付6000元便可买到,此时保证金比例为100%;如果客户只有3000元,那么可以从朋友那里借来3000元,凑齐6000元也能买到,此时的保证金比例下降至50%;如果客户自己仅有600元,可以通过借来5400元购得手机,此时的保证金比例为10%。杠杆的大小和保证金比例互为倒数,如果保证金比例为1/2,那么杠杆就为2,如果保证金比例为1/10,那么杠杆就为10。
综上可见,金融杠杆有很多好处,如可以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让人们用较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效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金融杠杆同样也是把“双刃剑”,在放大效用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例如,如果买手机的保证金比例为50%,那么客户在购买手机之后需要还3000元。此时,有两种还款办法:一是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3000元,一次性或分期多次还款;二是把手机卖掉并从中抽出3000元还款。对普通商品而言,采用第一种方式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一种还款方式的风险,在于借款人未来现金流的持续性。购买股票等金融产品与购买手机等普通商品基本类似,但购买金融产品还款时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因为,许多投资者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非金融产品本身。以开头的新闻为案例:本金为170万,获得的4倍融资额为170×4=680万,本金加融资额合计850万元,保证金比例为20%,杠杆为5:1。假如这笔投资是两个涨停板,通常收益率为21%,则可以获益178万元(=850×21%)。同样,如果是连续两个跌停,收益率则为-19%,就损失近161万(=850×19%)。再算上融资的成本,两个跌停之后,投资人170万元的本金差不多全部损失掉了。可见,这5倍的杠杆令投资人收益率扩大了5倍,但最终以标准差衡量,其风险也会扩大5倍。
我国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这轮牛市,区别于2007年牛市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杠杆”。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12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22300.04亿元,已经超过沪深两市每天的成交额,占A股流通市值达4%。获得杠杆的方式有很多,拿房子抵押、通过信用卡套现、银行信托等场外配资,以及融资融券等,这可以扩大投资者的收益,但无疑也增加了投资者的心理负担。尤其当投资者不够成熟、理性,以及大规模盲目运用金融杠杆时,就容易造成股市下跌过程中的盲目杀跌,放大市场整体风险。因此,证监会始终提醒,各证券公司不得通过网上证券交易接口为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场外配资,并提醒股民不要借钱炒股。
本质上看,金融杠杆就是一个乘号,无论最终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因此,在使用这一工具之前,投资者必须仔细分析投资项目中的收益预期和可能遭遇的风险。此外,使用金融杠杆时,现金流的支出可能会增大,还必须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风险,否则资金链一旦断裂,即使最后的结果可以是巨大的收益,也必须要面对提前出局的下场。股市本来就有较高的风险,融资可以让收益成倍放大,但风险同样被成倍放大,尤其是场外的“融资”类似借高利贷炒股,稍有不慎就会赔个精光。我国金融市场正不断完善和成熟,为更加符合市场化的要求,规则可能会继续放松,将来也会有更多金融工具可以运用,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杠杆投资,通过机构投资者和未来可能参与到A股市场投资中的国际投资者的运用,杠杆可以使市场更具有效率。诚如利剑还需善者舞,金融杠杆需要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者来驾驭,反过来说,要驾驭金融杠杆,也必须要使自己成为更加成熟理性而非追涨杀跌的盲目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