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丽 记者 高健
日前,五辆20米长的大卡车一路从广西浩浩荡荡驶入通州漷县,风尘仆仆两千多公里,车上装载的全是大大小小的匾额。科举匾、忠义匾、宗祠匾、堂名匾、官第匾、敬老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瑶王殿”匾,到近800岁的宋代进士匾,整整3200块。这些匾额将成为通州正在筹建的中国匾额博物馆的首批藏品。
种类面面俱到 系列不可复制
站在临时仓库前,看着工人小心翼翼地将匾额一块一块从卡车上卸下,记者不禁被眼前的场景震惊:15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立放着20多排匾额,偌大的仓库已然满满当当。
“3200块匾额,可不是个小数。”文物专家周良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这些匾额首尾相接,长过十里长街,可从东长安街的建国门铺到西长安街的复兴门。如果一块匾额看一分钟,足足要看50多个小时。
这些匾额的主人,收藏家李烈钧介绍,匾额来自全国各地,是她数十年的珍藏。这里面有清朝皇帝民国总统题匾10多块、六部尚书题匾80多块、一省和几省及直隶总督题匾60多块、各省巡抚和布政使及民国省长题匾100多块、翰林题匾500多块……从皇帝到总统,清代和民国历史人物大部分都有。
更为珍贵的是,两个几乎不可能形成系列的内容让周良欣喜若狂:古代状元榜眼探花题匾128块,且有历史上最后一个“三元及第”陈继昌的题匾,另外同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题匾齐全;百岁和五代同堂匾额30块,其中夫妻双双超百岁的匾额2块。
“这些可是在文物收藏界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不可复制性’的宝贝。”周良说,状元、榜眼、探花是中国科举的象牙塔尖,收集128块状元榜眼探花匾额,可谓“难于上青天”。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清代人的平均寿命33岁,民国至1949年平均寿命35岁,五代同堂的牌匾难得一见。
3200块匾额 3200个故事
匾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一般出现中举、升迁、寿庆等喜事大事才立匾。匾额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仕子的荣耀。离开深宅大院“四处流浪”的匾额,每一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有一块来自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祖孙叔侄兄弟登科”老匾,记录了清代全州县桥渡乡谢氏家族“一家三解元”的科举荣耀。清初的谢明瑛是广西乡试解元,侄子谢赐履以举人身份官至山东巡抚,孙子谢济世是康熙五十一年三甲八十八名进士,谢赐履、谢济世皆为广西乡试解元。谢家的谢赐履之子谢庭琪、庭瑜还双双殿试进士。其中,雍乾年间,谢济世嫉恶如仇,为民请命,一生四次被诬陷,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充军,是清中期“文字狱”下文人经历的缩影。
最为奢华的当属一块纯金打造的“慈竹长春”巨大老匾,这块匾长3.63米,高1.36米,厚0.05米,上书:“恭祝胡府符老孺人七十二寿 民国五年 簡任零陵知事 刘宝寿”。这块匾表面的金箔都是纯金金粉加植物漆涂刷而成的,上面还雕刻着八吉祥图案和贺寿瑞兽,还有一处鲤鱼跃龙门的图案,由此可见这胡府并非普通富贵百姓人家。通过匾额留下的蛛丝马迹查找史志资料,虽然还无确凿证据,但李烈钧认为极可能是国舅府的匾额。
这些匾额体量大,多是独木无拼接制成,不仅所选木材珍贵,涉及的木材种类也特别多,除了已经识别的榕木、荔木、黄花梨、红木等19种珍贵木材,还有一些材质难以识别。其中一块写着道光十三年的红漆老匾,上书“郎官第”三个大字,整块匾额长1.88米,高0.76米,厚度却仅有0.025米。“这么大一块匾历经近200年无变形、无弯曲、无扭裂,如此大的独木红漆老匾如此薄,其木材应该比金丝楠木更加珍贵。目前比金丝楠木更珍贵的木种已经灭失了四五种,无法断定到底是哪一种。”李烈钧说。
力争早日建成匾额博物馆
说起为何选择漷县为珍藏的匾额安家,李烈钧说,那是十年前,她还在广西工作,通州一考察团偶然看到了她的惊人收藏,当即力邀她来通州。“当时就被通州人的盛情和对文物的珍视深深打动。2013年,通州又主动和我联系,盛情邀请让我真的动心了。”
最初收藏匾额就是为了保护这种中华特色的文物,让它们从农家的猪圈挡板、猪菜剁板、农产品储藏垫板等,回到文化的殿堂,发挥匾额的文化教育作用。匾额落户通州后,李烈钧在漷县镇政府的协调下,找到多位古建专家、文物专家对匾额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将匾额细分了20多类,一旦建立匾额博物馆,不仅将是国内外数量最大、品种最全的博物馆,也将是雕刻工艺最丰富、所用木材种类最多的博物馆。
“古代匾额这种传统文化气息浓烈的文物,正好与历史文化古镇漷县相得益彰。128块状元榜眼探花匾额,可进行中国状元榜眼探花匾额展览;30块百岁和五代同堂匾额,可进行中国寿文化匾额展览;80多块六部尚书匾额,可进行中国官员匾额展览,还可以借助匾额实物研究中国古代的书法、雕刻、礼仪、表彰等文化,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漷县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正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以最好的形式、最快的速度,在漷县建设中国匾额博物馆,使匾额作为社会财富与全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