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罗鑫、张兴军)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到2020年,普遍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影响,患者肇事肇祸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此,亟须卫生、民政、社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合力参与到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为精神障碍患者筑起牢固的保障网。
近年来,精神卫生受到社会各方重视。“十二五”期间,精神卫生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就医条件得到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医保及救助制度初步建立,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责任难以落实,使得精神障碍患者暴力伤人事件仍时有发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呈现升高趋势。
更需关注的是,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处在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长期不足、经费入不敷出、人才短缺,而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容易导致因病返贫、中断治疗。可以说,农村地区是精神障碍预防、治疗的难点所在。想方设法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农村地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完善针对精神障碍诊疗的医保及救助制度,显得极其迫切。
由于缺乏科学认知,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仍然存在,使得一些精神障碍患者不能及时就医,常常贻误治疗时机。加强精神疾病可防可治的宣传,引导公众更加重视精神卫生,在对精神障碍患者施予关爱的同时,积极追求自身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精神障碍医治、防护的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