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定期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图为孩子们在认真阅读宣传材料。
在思明区厦港街道辖区的华侨博物馆附近,有一个“回归工作坊”。这幢挂有“碧山所南华警务室”牌子的两层白色小楼里,不仅有工作室、社区警务室、心理咨询室、禁毒工作站,还有阅览室、健身房等等。
6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回归工作坊”时,办公室里的一名瘦高的男子正在和协警谈心:“可不可以多向上级反映一下,帮我联系一个工作……”看男子有些焦虑,另一名工作人员小陈微笑着递上一杯茶水,安慰他:“慢慢说,有什么需求,工作坊会尽量帮忙。”
小陈告诉记者,这名男子曾经是吸毒人员,戒毒一年多以来,表现良好,他这次来,是希望工作坊、街道帮他联系一份工作。“我们会和企业沟通,争取一些机会。”小陈表示,在“回归工作坊”工作过的戒毒人员,对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多一份信任。
众所周知,吸毒人员在经过生理脱毒后,大多数人心瘾难戒,极有可能复吸,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为了防止他们重蹈覆辙,在经济上把关是较为直接的途径,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降低其复吸的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戒毒者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这个“回归工作坊”,便是碧山派出所联合厦港街道打造的帮扶戒毒人员的创新成果之一。
2009年,时任碧山派出所警务队长的陆泽局在一次下社区走访中,无意中看到下沃社区有一个“工作坊”,这个“工作坊”是供社区矫正人员劳动的地方。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把碧山辖区的吸、贩毒人员全部集中起来,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劳动上,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就能帮助他们永远摆脱毒品,回归社会。他把这个大胆的设想向所领导汇报,得到了所领导的全力支持。碧山派出所在下沃社区开始了吸毒人员“回归工作坊”试点工作。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回归工作坊”以“正面打击、迂回感化、反复盯梢”模式,对吸、贩毒人员实行“三色”管理,针对屡教不改、顽固不化的吸毒、贩毒人员,定位“红色”,对于这些人予以重拳打击;对于积极配合参与改造,定位“蓝色”,加大宣传,现身说法;对于自愿参与“回归”社会,因前科劣迹难以找到工作的定位“黄色”。
同时,派出所联合社区、街道,每周聘请老师来到工作坊对“蓝色”、“黄色”的社区的吸、贩毒帮教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由社区联系工作机会,让吸、贩毒人员在社区的“回归工作坊”中就业。街道从财政资金中列入预算,对帮教对象在工作坊内制成的手工制品以“以物代币、成倍回馈”的劳动计酬模式每月结算,还设立爱心墙和爱心卡,解决他们生活用品需求。截至目前,厦港街道辖区内吸毒人员在帮扶下就业的已达88人,解决临时生活困难的20人。
“回归工作坊”从2013年10月运行至今,不仅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助其回归社会,通过对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重点关注,还有效预防了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
今年初,在开展社区吸毒人员核查工作中,碧山所民警发现一名朱姓男子,没有按时来“回归工作坊”进行培训,近一个月以来也没有汇报行踪,出现异常现象。随后,民警在调查中了解到,朱某最近出手较为阔绰,形迹十分可疑。民警随即展开摸排工作,最后,在其家中查获两包毒品海洛因。经过朱某的交代,思明禁毒大队和碧山派出所民警联合行动,最终循线抓获了朱某的上家。
“有了这一管控新机制,厦港街道的治安环境好了很多,警情下降,对平安综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厦港街道综治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指出,把乡镇(街道、社区)政府作为基层开展禁毒、戒毒工作的主体,并确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等几种戒毒形式。社区戒毒是指吸毒成瘾人员在社区的牵头、监管下,整合家庭、社区、公安以及卫生、民政等力量和资源,使吸毒人员在社区里实现戒毒。
据了解,去年以来,厦门各区均高度重视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工作,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和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以思明区为例,就以厦港、鹭江、滨北等街道为示范点,创建了一批包括“回归工作坊”在内的禁毒帮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