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对话沈铁梅:让世界聆听川剧之美
2015-06-15 23:48:00
 原标题:对话沈铁梅:让世界聆听川剧之美

沈铁梅在排练现场。(图片由重庆市川剧院提供)

  没时间去感受郁金香的芬芳和风车的壮美,连日来,为了《思凡》能完美亮相荷兰艺术节,中外艺术家们都全情投入到排练中。

  2004年,同样是在这里,身着绣凤中式晚礼服的沈铁梅,自唱自击板,演员、鼓师合一,在交响乐的渲染烘托下,用原汁原味的川唱腔演绎出《凤仪亭》,其出神入化的表演同国际化歌剧音乐形式的完美结合,被欧洲媒体誉为“犹如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主人公的咏叹调般令人惊叹!”

  “时隔11年,我们携《思凡》再次亮相荷兰艺术节,就是想借传统川剧与西洋音乐的融合呈现,诠释出中国传统戏曲的别样意境。”当地时间6月14日,在排练现场,沈铁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倾述了她让世界聆听川剧之美的情怀。

  “这不仅仅是世界舞台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戏曲和中国艺术家的认可”

  重庆日报:2004年,《凤仪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首演。时隔11年,您携《思凡》再次亮相这里,有何感慨?

  沈铁梅:2004年,我第一次和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合作,踏上了世界的舞台。说实话,当时的我还很紧张,第一次不用麦克风演唱、第一次与交响乐合作……11年过去了,我们再次受邀,这不仅仅是世界舞台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戏曲和中国艺术家的认可。我信心十足,此次出征,只有一个目标:再次让世界聆听川剧之美。

  重庆日报:在戏曲界有一句行话:男怕演《夜奔》,女怕演《思凡》。当初为什么选择将《思凡》改编成室内乐歌剧,亮相荷兰艺术节?

  沈铁梅:我的理念是要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川剧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曲种,在我们的改编中,如果说川剧是钻石,交响乐、歌剧等表现形式就是镶嵌它的外在包装。我希望以这样的改编,让更多的欧洲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之美。而作为川剧独角戏的代表之作,《思凡》充分体现了川剧的“三气”,即人气、仙气与猴气,剧中以大段唱腔表白了色空由诵经到下山的心理过程,层次分明,富有生活情趣,用郭文景的话说就是,这部戏很可爱。经过我们在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精心打造出来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再一次完美融合,很好地诠释出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这一理念。

  “如何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保持川剧的精髓,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重庆日报:当传统川剧遇到歌剧、交响乐等其他艺术形式时,从《凤仪亭》、《纳袄青红》到《思凡》,您觉得这些探索的艺术价值何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沈铁梅:如果说《凤仪亭》是要让两位演员的舞台饱满而又富有张力的话,那么《思凡》则是要让一位演员独撑舞台,在整场演唱中层次分明地刻画出小尼姑色空思春的娇羞和对自由生活向往。作为艺术家,行进在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这条路上,我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肯定与否定,并从中汲取养料。如何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保持川剧的精髓,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重庆日报:像《思凡》等这些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新版本,是否代表了川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沈铁梅:从《凤仪亭》、《纳袄青红》到《思凡》,这种形式的演绎愈加成熟,也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说明以这样的形式来推广与传播川剧不失为一条路子,但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川剧发展的主流方向。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作为一个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保持其传统的核心精髓是保持其纯正性的关键,也是它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川剧艺术和一些古老剧种一样,有着自己完整的体系,比如,川剧仍然需要保持“一桌二椅”的传统背景以及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础;再比如,在这几出剧的创新融合中,我们没有改变其中一句川剧唱腔,原汁原味地凸显出了川剧之美。其实,传统就是一个挖掘不完的宝藏,就看我们怎么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始终对传统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不断挖掘其中宝藏,这是我们川剧人的使命。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