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岁月深处的“一个也不能少”——追记张家界山区好校长覃东荣
2015-06-13 17:32:21
 

  新华网长沙6月13日新媒体专电 题:岁月深处的“一个也不能少”——追记张家界山区好校长覃东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袁汝婷

  五月的阳光洒在教字垭的小山包上,老黄牛正在路边悠闲的吃草。沿着弯曲狭窄的山路向上,半山腰的墓群映入眼帘。

  一座座样式华丽的水泥墓碑旁边,紧挨着一方以石头堆砌、长满杂草的坟墓,格外显眼。在这个土家族人口聚居的山区小镇,只有最穷的人家,才会以石头垒砌坟墓。

  石头墓上,人们清明扫墓时的祭礼依稀可见。一位老人已在此沉睡了二十年。尽管坟墓寒酸,但二十年来,前来祭奠的老百姓从未断绝,怀念着岁月深处的这位老人。

  这里安息的,是张家界永定区1098名山区老百姓曾联名向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上书称颂的好校长覃东荣。

  覃东荣,张家界市教字垭镇中心完小原校长,中共党员。三十余年从教职业生涯里,他收养了6个几近辍学的苦孩子;他为了救起落水学生而终身致残;他跋山涉水家访了成千上万次;他让当地贫困山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与巩固率均超过了99%……

  “拐杖校长”:舍身救学生 左腿终生致残

  1962年9月,24岁的覃东荣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此后多年,他辗转七家坪、宋柳、甘溪峪、教字垭等山区乡村小学,无一不是条件艰苦的地方。

  在七家坪小学任校长时,教室是由四户人家凑的。没有办公室,覃东荣就把教科书、备课本、学生作业本装在一个大布袋里,背回家办公。七年如一日,他的肩膀被布袋绳子勒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背都变了形。学生和家长亲切称他为“包袱校长”。

  1972年,覃东荣毛遂自荐去了条件最艰苦的甘溪峪小学。面对破烂不堪的校园,他带领师生,一担沙、一担石硬是挑来了一座新学校。

  1973年5月10日晌午,电闪雷鸣,天降暴雨,不到4个小时,山洪暴发。甘溪峪小学前面的小河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学生离校必经的独木桥,桥下乱石嶙峋,桥面长满青苔。全校学生在老师地护送下过桥。

  突然,六年级学生杨贤金一个踉跄,从桥上栽下去了。覃东荣听到呼救声,飞速跑到桥边。只见杨贤金在汹涌的漩涡中挣扎,渐渐下沉。“咚”的一声,覃东荣不假思索地跳进了滚滚洪流之中。

  与洪水搏斗,同漩涡周旋,他终于抓住了杨贤金的右手,体力却渐渐不支,左腿磕在乱石上严重受伤。由于腿部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覃东荣被十多位村民合力救起时面呈土色,但他的左手却仍然死死地抓着杨贤金的右手。

  杨金贤脱离了危险。覃东荣的左腿却终身致残。那一年覃东荣35岁,此后的人生,他以拐杖为伴,被山里的老百姓称为“拐杖校长”。

  “爸爸校长”:欠债万元收养6名失学儿童

  1981年,覃东荣被任命为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1985年秋季开学,全校只差五年级学生伍良平和三年级学生伍凤华两兄妹因家贫无法入学。

  伍家住在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覃东荣拄着拐杖去家访,翻山越岭,摔了好几跤。由于母亲病重,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掉了,还欠着外债,奶奶年老又需要照顾,两兄妹不得不含泪辍学。

  见到拄着拐杖、摔得一身泥的覃校长,伍良平一家惊呆了。覃东荣果断告诉伍家兄妹的父亲:“当爹的,不要哭了。再苦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两兄妹缺课一个星期了,不能再耽误了,后天都来上学!书杂费、生活费我负责。”

  就这样,覃东荣把伍良平和伍凤华兄妹领回了学校,也带回来自个儿家。此时的覃东荣已和妻子有了三个孩子,日子更艰难了。

  1986年秋季开学,覃东荣满脸愁容,几次对妻子欲言又止——他又要收养两个失学孩子。此时家境已非常困难,可夫妇俩仍然把面临失学的吕飞跃、吕启银两兄弟接到了家里。

  1987年春季开学时,夫妇俩又将失学的贫困生代新华、陈霞先后接到了家里。

  就这样,覃东荣有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20平米住房,本来住着夫妻俩和三个孩子,却增添6名新成员。覃东荣的二儿子覃盟说:“爹总是让收养的6个孩子吃好的,让我们吃差的,让他们穿新的,我们穿旧的。”

  80年代的乡村教师工资很低,为了给9个孩子交学费,覃东荣一分一厘地节省开支,累积垫付学费、生活费上万元。

  贫穷就这样延续下来。1996年,58岁的覃东荣弥留之际,仍然欠着两万余元的债务。覃盟回忆,父亲的寿衣,就是一身破烂的旧运动衫,“他说,钱要用来扶助失学孩子,不要置办丧礼。他是校长,更是失学孩子眼里的‘另一个爸爸’。”

  “家访校长”:山里娃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5月,乡村教师覃建新静默地伫立在覃东荣的石头墓前,每年四五月,他都回到这里凭吊。杂草丛生、颇显寒酸的墓碑,衬着他庄严而肃穆的神情。

  在覃建新眼里,覃东荣是老同事、老前辈,更是他教书生涯里的导师与楷模。

  1992年,覃建新成了教字垭镇中心完小的六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学校有个六年级男孩叫覃双来,住在教字垭镇最偏僻的一个村组。1992年的一天,覃建新告诉校长,覃双来已经两天没来上课了。那天放学后,覃东荣决定带着覃建新去家访。“校长拄着拐杖,要翻过两座山,走过一个水库。那条路特别陡,山上只有四五户人家,校长只能手脚并用。”

  到了覃双来家才知道,因为太穷,孩子读不起书、住不起校,只能辍学。覃东荣当即跟覃建新说,“孩子一定要上学,钱我们想办法。”然后,自己掏钱给覃双来买了30张餐票,覃建新又掏钱买了15张餐票,才让覃双来度过了辍学危机。“直到今年,覃双来已经成家了,过年还回来看我,也会去给覃校长扫墓。”

  “山里娃一个也不能少,对覃校长来说,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就是他的信念。”覃建新说,他跟着“拐杖校长”家访过无数次,路途最远的,来回要四个小时,踏着下午的阳光去,披星戴月才回。平均每年,这样的家访有上百次。

  如今,年过花甲的覃建新,依然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坚守着,微薄的工资和辛劳的工作,从未令他放弃。“我总是想起覃校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带着我跋山涉水去家访的样子。那个年代那样苦,他却做了这么多,如今日子好了,只要我还能为山里娃娃做些什么,我就会做下去。”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