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丹丹
天气突变,如何确保颗粒归仓?安徽省今年在午季麦收过程中实施信息化工程,将天气图、收获进度图和农机分布图三图合一科学指挥、科学部署调度,较好地实现了精准收割,确保丰产丰收。
6月9日上午,记者在小麦抢收进度图上看到,安徽省淮河以南部分已经全变成绿色,只有北方部分地区还呈现黄色,每个县区目前的农机数字一一标明。“绿色区域表示已经收割,黄色区域是正待收割区域,这意味着麦收已大头落定。不过,这些颜色和数据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安徽省农机局农机管理处处长胡道林介绍说,天气变化情况、小麦成熟状况、农机分布情况的动态及数据在地图上一目了然、适时更新,有助于农机部门科学研判调度麦收机具。
“这三张图表的数据实时更新,哪些地区小麦成熟了,哪些地区缺少农机,哪些地区面临大雨等信息尽在农机部门的掌握之中。”胡道林称,有了这张电子图,农机部门作业趋向精准化的“有的放矢”。比方说针对小麦成熟地区组织农机抢收;还可以对已外出跨区作业的收获机械,迅速召回参与作业;对外地来安徽省跨区作业或过境的收获机械,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地农机参与抢收。
“午收期间天气变化快,降雨过程频繁,小麦收获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根据三图分析,紧急向南部地区调动了部分农机以应对突发天气。”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陈发明称,气象台当时预报6月7日至8日淮河以南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变化可能会给江淮地区完成麦收任务带来不利影响。农机部门紧急调度,组织省内南方稻区的履带式收割机到小麦主产区参加抢收,实行南机北援,最终在雨前不到两天的时间内把小麦收获到手,尽可能将损失减轻到最低。
在依据数据图表调度指挥农机的同时,农机部门还加强了田间地头的指导服务。位于皖北地区的阜阳市是安徽的粮食主产区,今年全市小麦面积742.5万亩,初步预计总产361.1万吨。丰收之后能否丰产、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能否颗粒归仓是对农机部门的考验。
“机械不同于人工,调试不好肯定会增加抛撒、造成浪费,对于我们这些农机技术人员来说,需要做的就是要尽全力降低损耗。”阜阳农机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张杰告诉记者。
“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以低速作业并将宽幅减少到80%,可以保证小麦收割质量;把限位螺丝固定在割茬高度15公分处,可以避免漏割和落地损失;减小滚筒和凹版之间的间隙,可以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和破碎……”在午收之际,张杰来到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机手们手把手地实地授课。
对于这样的讲解,农机手刘明感到收获颇丰:“以前都是开着机器只管干,现在才明白机器里边也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看来夏收不仅要‘抢’还要‘精’,往后咱们可要再精心一点儿才行。”他边说边操作起自家的收割机,很快便“轰隆隆”地开动起来。
这样热火朝天的收割景象在安徽已渐渐进入尾声。记者从安徽省农机局获悉,截至6月11日,全省4262万亩小麦抢收任务圆满完成,其中机收4200万亩,共投入收割机14万台,机收率98.5%。目前全面转入夏种。历经半个月奋战,全省小麦收获全面结束,实现了丰产丰收,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