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6月11日电(记者赖雨晨)“我们希望组织更多的公益演出、办培训班,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残障人士艺术团。”这是一名自闭症青年的母亲、广州“追梦天使”艺术团发起人钟翠萍的梦想。在10日举办的首届广州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这个成立仅半年多的草根组织从10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金奖。
“追梦天使”艺术团于2014年9月在广州登记注册,目前有40名团员,大多是有心智障碍的青少年,而工作人员则以他们的家长为主。尽管有着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艺术团中却不乏钢琴八级、能演奏两三种乐器的团员,成立至今已举办10余场公益演出。
“我们这些家庭最早都是很绝望的,当发现孩子有艺术方面的爱好和才能时,真的就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后来发现了更多类似的朋友,组成了这个艺术团,是希望把信心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人。”艺术团执行理事长邹富松一边说,一边骄傲地给记者看他女儿的照片——这名19岁、爱唱歌,但不幸患有脑瘫的少女笑得异常灿烂。
成立之初,“追梦天使”的所有经费都是家长自筹。今年3月,他们取得募捐许可,参加了第三届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以及首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截至目前,艺术团已通过推介会获得意向捐款30余万元。在项目大赛决赛中,则获得了专业评审、媒体评审和100名大众评审给出的一致高分。
“说真的,能在项目大赛拿到金奖是很意外的。”邹富松说,“因为竞争对手有专业社工机构、慈善会,还有一些运作了很多年、知名度很高的品牌项目。我们能拿第一,说明公益慈善只要‘走心’,再草根的组织、再年轻的项目,也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事实上,“追梦天使”并不是一个孤例。在项目大赛中拿到银奖的癌症患儿“愿望成真”项目,同样是由草根组织“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运作的,从2008年至今,已为1500余名3岁至17岁的癌症患儿实现过小到一件玩具、大到一次旅行的各种愿望。
降低登记门槛、搭建推介平台、完善监管制度……在多项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举措下,近年来许许多多像“追梦天使”和“金丝带”一样的草根组织得以在广州涌现,并通过实打实的面向市场推介项目、募集善款、反馈信息而实现成长。
自2013年起,由政府举办慈善项目推介会,为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组织搭建一个展示项目、与捐赠人实现对接的平台是广州市慈善事业改革发展、倡导“慈善回归民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今年历时3个月的推介会期间,共有130个组织的509个项目参与推介,其中316个项目获得总额超过4.5亿元的捐款,参会组织数量和筹款金额均创新高。
在向草根组织倾斜的同时,今年广州市慈善推介会还着重倡导“社区慈善,人人可为”的理念,强调慈善项目应当接地气、有创意、重实效。在参与推介的项目中,有超过九成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量身设计,广泛覆盖社区孤寡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慈善项目推介活动下沉到社区、学校、企业,共开展了723场社区推介活动和近800项校园公益活动,举办了10场次、面向共400余家企业的推介会。
长期以来倡导社区慈善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与大灾捐赠、向偏远落后地区捐赠相比,社区慈善的发展能使居民捐赠的钱物就用在身边,及时直接的反馈有助于提高捐赠者的“安全感”和整个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而专门支持社区公益组织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认为,社区公益慈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而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融入,以及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的过程。
“金丝带”总干事罗志勇介绍,2014年全年“愿望成真”项目总共接受了价值48万余元的社会捐赠,但作为一家扎根社区的草根组织,筹款金额并不是它追求的目标,“比方说一个小朋友的愿望是学做蛋糕,我们不会用筹来的钱去买材料在家教他做,而会尽量联系一家酒店让小朋友去学,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