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2015-06-09 18:30:00
 原标题: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图为33所多型号产品随弹参加国庆阅兵。 黄忠魁 摄

图为33所多型号产品随弹参加国庆阅兵。 黄忠魁 摄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 (詹媛 黄忠魁)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9日迎来建所50周年盛典,新老两代航天人齐聚一堂,以座谈交流形式,总结发展经验,共谋事业新篇。

  50年来,从积贫积弱到今天惯控事业的发展繁荣,几代33所人以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50年来,从早期单一的导弹驾驶仪研仿,到如今从事各类惯性仪表、惯性系统、控制部件、控制系统、卫星接收机、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的设计、试验和批量生产,33所逐步成长为国内从事惯控技术研究的核心单位。承担着中国多项武器型号研制、国家重大专项、装备预先研究、高新技术探索等任务。是中国惯性技术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军用校准和测试实验室认可的惯性技术和产品测评中心、北京市首个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天科工集团量子技术研发中心。

  50年来,33所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研项目、装备研制和预先研究任务,突破了多项制约中国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逐步构建了以惯性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加速度计、动调陀螺、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微机电陀螺及各类惯性系统、电动舵系统、气压传感系统已处于国内领先或一流水平。在原子陀螺、光子晶体光纤陀螺等新型惯性仪表的探索方面走在最前沿,国内首次实现核磁共振陀螺的陀螺效应验证并研制成功首个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持续引领和推动了国内相关技术发展。

  其中,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在各类武器装备、神舟系列飞船、空间交会对接、探月工程等任务中立下赫赫战功;研制成功中国首个弹用动调陀螺平台惯导系统,为多个系列导弹实现远程精确自主导航奠定了基础;研制成功中国首个全国产化激光捷联惯导系统,为推动军队装备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研制成功首个定型列装的光纤捷联惯导系统,开创了光纤捷联惯导系统在飞航领域应用的先河,成为国内光纤陀螺及导航系统发展的里程碑;研制成功高性能快速响应电动舵系统,国内首次实现电动舵系统在超声速飞行器上的成功应用。相关成果不但推动了飞航武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的跨越发展,还被大量推广应用于防空武器、水中兵器、远程火炮以及测绘测量、运动检测、抢险救灾等领域,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项,包括国家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200余项,拥有专利300余项。

  50年来,33所坚持“牢牢把握军品,不断扩大民品,积极拓展外贸”,依托军工优势,积极进军国民经济主战场。探索走出了一条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域的军民融合经营发展新格局。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重点发展了民用惯性系统、石油地质装备、光纤电流互感器、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智能机器人、微电子器件等产品。自“十二五”开局至今,保持年均1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民用产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攀升,军民融合、转型升级成果日渐凸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努力探索国际化经营道路,相关产品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50年来,33所始终不忘将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加速技术转化,为国计民生提供稳妥可靠的安全保障,相关技术和产品为水利、交通运行和民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希望小学捐建工作,荣获“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中国红十字人道服务奖章等多项荣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

  50年来,33所秉承“百年基业、人才为本”的理念,先后培养了包括国家级专家在内的各类专家80余人、省部级专家50余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43人,中国航天基金奖18人。党建及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突出,支部战斗力稳步提升。

  座谈会认为,未来是中国国民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33所全面改革创新、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做好“十三五”规划发展论证和实施工作,深化改革调整,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拓展市场,统筹配置资源,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步伐。(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