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你在“无人超市”里看到了什么?
2015-06-09 09:16:34
 

  6月6日,记者来到浙江杭州绍兴路上的华润万家便利店,发现这次“无人超市”的实验,不少市民都赶来参加。有人喜欢,有人提出建议。7日,实验发起人介绍,这次实验,杭州店的付款率达到82%。(见6月8日《钱江晚报》)

  “无人超市”究竟考验的是诚信还是人性?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清。在不监控、不追责的语境下,这就像故意丢一堆金子,考验人们会不会路不拾遗。82%的付款率,不算低。这起码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以诚意呵护了这种“道德测试”。舆论实在没必要、亦不应该口诛笔伐。

  “无人超市”如果是“样样两元、每样两元”的小商品,可能付款率会很高;而一旦商品价值飙涨,名烟名酒、金银珠宝,还要求消费者“坐怀不乱”,未免有点“残忍的考验”。

  “无人超市”这回事,悖逆之处不在于商业炒作,而在于以下几个层面:一则,商业信用是建立在契约规范之上,并不是寄托在乌托邦式的道德自律之上。这种信用测试,与商业诚信并非一回事。真正的诚信,拷问的是规则的恪守,而不是人性斗争。二则,这种“无人超市”,不具有可复制性。设想一下,若把这样的超市开在市场机制成熟的国家,它们一定会超越“82%的付款率”吗?人性层面的善恶美丑,古今中外,一样繁复多元。更蹊跷的是,既然是诚信测试,说好了只是试验,也说好了可以不付钱,却又在事后透露出“有三位女性现场拿走了价值昂贵的货物,而没有付钱;还有人往返好几次,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并只支付了十元钱”等细节——这算是守株待兔、挖坑等跳?

  还有个细节,6日晚上11时后,有一位外国顾客特意赶了过来。原来他发现白天自己少付了5元钱,所以坚持要把钱补上。可见,“无人超市”实验中的“误差”,不能全算到诚信头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熟人社会的诚信,是面子使然;陌生人社会的诚信,是规则兜底——只有弄清这个逻辑,市场机制下的征信,才不至于异化为折磨人性的考卷。你在“无人超市”里看到了什么?也许,与我们期待的现代诚信无关。(邓海建)


编辑:小微

来源 | 工人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