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郜晋亮
前几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该州教育局联合举办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校园科普大讲堂活动,面对面为广大师生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应用典型事例详细讲解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重要性以及食品安全常识等内容,并就如何辨别“山寨”和“垃圾”食品,买到不合格食品如何投诉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对于青海而言,农牧区食品安全问题与该省省情有紧密联系。青海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加之农牧民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导致农牧区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一些过期食品、假冒食品、“三无”食品、山寨食品乘虚而入。在去年开展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行动中,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查扣假冒伪劣食品1902.8公斤。
如何转变农牧民消费意识,增强保护意识,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想出的一招就是通过与共青团、教育部门联合,在学校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并以此来影响家长。
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协调与应急管理处处长马国威告诉记者,“最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由孩子来影响家长。现在看来,的确有明显的成效,但和我们的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外,由于青海食品产业相对落后,便形成了对外来食品高度依存的现状。马国威分析,将近有80%的食品需要外来供给,对外来食品的高度依存,其结果就是监管方缺乏对食品生产源头有效监督的手段。
基层监管机构还不到位,基层组织不强,监管力量薄弱,基础技术支撑薄弱,基本执法能力不够,日常监管还存在盲点,安全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诚信和安全意识不强,企业主体责任还没有落实到位,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生产经营问题突出。不论从管理层还是经营者,细数其中的困难与问题,能数出来一大箩筐。
马国威说:“首先要从监管体系上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农村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我们必须马上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乡镇和村建立了“两员”制度,即乡镇协管员和村级信息员,不仅打通了从下至上及时报告的渠道,而且还可以协助执法部门进行执法巡查,解决了基层组织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
掌握了信息,知晓了问题,才能重拳出击,解决问题。在马国威看来,有些问题仅用行政的手段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要结合适当的刑事打击才更管用。为此,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制定出台了《青海省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案件衔接工作制度》和《关于涉嫌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移送的规定》,通过行政与刑事双重手段来强化对农牧区食品安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