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大气污染治理“升级版”目标已明确——原计划年底前完成的减排措施,提前至9月底;原计划的配套支持政策同步提前,并继续加大投资。
没有退路的硬指标
今年以来,上海空气质量形势并不乐观。加紧出台的“大气治污升级版”,提出了没有退路的硬指标:原本年底完成的重要减排目标提前至9月底,包括全面完成剩余1939台中小燃煤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淘汰剩余黄标车,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00项。
关乎生态建设的投资,“绿”的成色在变足。2014年,全市环保投入资金约699.89亿元,相当于同年GDP的3%。近5年来,全市环保投入不断加大,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3%左右。为全面落实国家“水十条”,蓄势待发的上海“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治理劣五类水体。
日前,全市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计划设水、大气、土壤等8个专项和若干保障措施,总计232个项目预计投入约1000亿元。事实上,到了“第六轮”,治理项目多为“硬骨头”。今年,上海将结合集中建设区外工业用地减量化、基本农田保护、水源保护区治理、郊野公园建设等,进行连片整治,桃浦、南大等区域结构调整也在加紧绿色化步伐。
“按日计罚”新利器
今年起实施的“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给污染排放企业戴上了紧箍咒。上海环境执法力度加强。1-5月,上海环保部门作出行政处罚案件881件,同比增长45%;处罚金额5015.5万元,同比增长56%。
新《环保法》还赋予了“按日计罚”新利器。今年以来,上海开出5张相关罚单。“铁腕”追加之下,被连罚12天48万元的五洲漂染公司,最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替代。经济新常态下,“最严执法”并非给企业增负,而是倒逼其加速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对GDP贡献的影响是深远而持续的。
环保责任也是企业责任。上海环保局牵头启动的“上海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得到在沪企业积极响应。譬如,宜家制定了规范供应商行为准则、上海通用汽车积极推动供应商开展环境绩效改善项目、联华超市有序推进旗下数千家门店的绿色改造工作。
企业绿色化给集群绿色化带来可能。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已先后淘汰一家有50年历史的危化品仓库用地和一家混凝土厂,23家低层次的小物流企业经安置后,近30亩土地还绿于民。一些曾经“拣到篮里都是菜”的园区,正忙着将污染大、产能落后的企业迁出园区,努力转型为生态园区。
最大民生“开门”求解
环保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一年前,各区县空气质量分区评价点基本建成,通过多个渠道发布的实时系统,家门口的PM2.5浓度,都能一目了然。践行绿色生活,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海求解的途径是:开门治污。
市环保部门邀请市民代表走进监测实验室、环境辐射站,亲眼看一看大气数据如何出炉。市民所关注的100条河道,将陆续进行免费监测,并对照监测数据与公众共商河道治理方法。很快,市环保部门将开通微信平台,接受公众监督。
要更多青山绿水,更广阔空间在市场。上海环境污染治理将由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向“排污者负责、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排污者和第三方治理企业通过合同相互监督约束”的污染治理市场运行机制转变。
目前,上海形成了包括近200个环境服务企业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产业集群。到2017年,上海将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规范的第三方治理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