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培养良好“车德”根除“路怒症”
2015-06-05 06:33:29
 

  赫鹏翀

  前段时间,有两段网络视频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一段是成都的一位男司机将一位女司机拽出车外暴打,原因是她在行驶过程中违规并线,差点导致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另一段是安徽亳州的一位男司机暴打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原因是她逆行骑车并与男司机发生口角。虽然这两起暴力事件都是由于“路怒症”而引发的,但笔者认为,导致暴力行为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缺乏良好的“车德”。

  “路怒症”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国外心理学研究,是形容在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当事人的愤怒情绪。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据医学研究研究表明,目前相当多的司机都存在类似的症状。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笔者认为,根除“路怒症”关键在于道路交通参与者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俗称的“车德”,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随着夏季的到来,清远的暴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但每逢暴雨天气,我们在马路上总能看到一些司机只顾自己开车痛快,却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安危。雨天路滑驾车本应减速慢行,可是偏偏有些人驾车通过路面积水时,却故意飞驰而去,溅得旁边行人一身污水。更有甚者,在暴雨天气也超速行驶,甚至还夹塞抢行,违规占用应急车道,这些行为都是我们身边不讲“车德”的典型案例。

  笔者认为,少数司机的“车德”缺失问题,主要是其坐在驾驶室内产生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没有摆正心态而放松了自我约束。要知道,驾驶技术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逐渐提高,但缺少“车德”就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面对如今日益庞大的机动车驾驶员群体,“车德”问题如果不被高度重视起来,又何谈城市文明和社会和谐呢?

  在我国,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里面,就明确提出了“驾驶道德”这一概念,并将树立良好的驾驶道德作为培训目标和考取驾照时的考试内容之一。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各类不讲“车德”的行为,纳入到危险驾驶的范畴进行处罚和约束。此外,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一旦发现不讲“车德”的驾驶行为,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拍照片、发微博、发微信等方式,对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予以曝光和谴责。


编辑:小微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