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离开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之前,村民们承诺要送给他一份大礼。村委会主任张勇说:“大礼我们已经准备好!”
定向选调生王锋是北京大学“80后”博士,2011年毕业后到自治区科技厅工作。2013年5月,他作为工作队员进驻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今年4月底,他结束驻村工作,离开了大苗山。两年的时间,王锋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大方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
让村民们自觉行动起来
“几个月前,屯里要扩修一条路,我家房子‘碍路’,我拆掉一面墙,把房子往里‘缩’了半米多。”66岁的大方村龙拱屯村民覃严说起这件事,十分自豪。
在龙拱屯,新建了一座亭子,绕亭而过的水泥路宽敞干净。当听说要建亭子、扩路时,农户覃彦军和覃志聪主动把自家简易厕所拆了,无偿让出这块地。
往里走,一个新的篮球场已经建好,正在做收尾工作。这块地原来是几户人家的牛棚和一个屠宰场,他们将之全部拆除无偿让出土地。
张勇说,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全因王锋而起,全因切身感受到了清洁乡村带来的好处。
“2013年之前,每到雨天涨水,村前的六甲河就会‘彩旗飘飘’——全是从上游冲下来的塑料袋,红的、白的、黑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村民董润姣在乡道边开一家便利店,乡道外侧就是六甲河。她说,“王锋到了大方村以后,带领我们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现在河道干净了,村里也干净了。”
垃圾处理方法全县推广
初到大方村,怎么处理农村垃圾,曾让王锋大伤脑筋。大方村每户每天平均产生各种垃圾1.5公斤,全村375户,每天产生的垃圾560多公斤。这些垃圾不会自行消失,外运成本又太高,怎么办?王锋进屯入户调查垃圾种类,查阅中外资料,设计出一套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处理的办法。
王锋发现,垃圾分类后,能回收利用的占了一半,其中以各种废旧玻璃瓶为主。他联系到南宁一家采用废旧玻璃瓶生产新瓶子的公司,由自治区科技厅提供经费,给回收废旧玻璃瓶的大方村村民每公斤0.1元补贴,引导群众将玻璃瓶运送到集中点,解决了废旧玻璃瓶处理难题。(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随后,该县投入近100万元修建基础设施,在各乡镇推广这套“集中+补贴”的废旧玻璃瓶处理模式。
不能回收的垃圾,大部分适用于焚烧处理。王锋经过半年研究和反复修改,建成了多功能垃圾池。这一垃圾池采用农村土灶的燃烧原理,安装有钢筋炉桥,垃圾进去后容易晾干、焚烧,造价远低于同类产品。
如今,王锋的垃圾处理方法,已在全县推广。
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
王锋是从农村“读出来”的博士,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格言理解深刻。到大方村后,他更加深切体会到,只有让孩子们有书读、走出去,把苗山外面的新观念、新风尚带回来,清洁乡村长效机制才会建立起来。
大方村1480口人,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左右,贫困家庭送孩子上大学的压力巨大。正在广西师范大学上学的覃妃丹,全家靠父亲和哥哥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年凑学费供她上学成了家里一件大难事。
王锋决定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难关。他通过各种渠道募集到7万多元资金,设立了“大方励志奖学金”。2015年2月,首期奖学金赶在春节前颁发,共发放了2.51万元,覃妃丹拿到了一等奖学金5000元,缓解了困难。
“‘大方励志奖学金’还要继续做下去,我们要筹集到更多资金,帮更多村里孩子圆大学梦。”王锋说。
“希望种子”项目打开致富门
大方村有一个青年创业俱乐部、一个妇女创业协会,都是王锋创办的。李家庆是青年创业俱乐部成员,现在饲养60头黑香猪。“今年要扩大到200头母猪的规模。”他说,“新的养猪场占地差不多3000平方米,旁边再建一个500立方米的沼气池给全村发电和提供燃气。王锋给我很多指导,县里给了很大支持。”
俱乐部、协会成员都是敢闯敢拼的年轻人,不少还是进城务工返乡青年。他们有的养竹鼠,有的养林下鸡,有的养百草鸭;有的种百合,有的种香米,有的种红心猕猴桃,十几个“希望种子”项目办得风生水起。
红心猕猴桃是王锋从桂林引进的新项目,在大方村试种3亩地;试种成功后,再推广开来。70岁的老汉覃宗宣“分得”一亩试种。他说:“王锋真是热心人,我们种苗的时候,他来帮我们量树苗间距,他怕我们量不准。”
看到村民种植的云雾茶、香菇、草珊瑚、木耳等品质优良,王锋教他们包装后冠以“大方牌”对外销售。他还让人在淘宝网上帮村民注册网店,准备把苗山农特产品卖到全国。
王锋说:“如果农民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哪里顾得上搞清洁卫生。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有更多心思、更多资金打理好家园。”
采访结束时,记者追问大方村委会主任张勇,大方村将送给王锋什么样的大礼。他“狡黠”一笑:“宽敞的水泥路、漂亮的篮球场、花园式的村寨、孩子们的欢笑声、红红火火的养殖场、吐出新芽的果树苗,家家户户都在勤劳致富,这都是我们送给王锋的大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