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南京创意胶囊:有限空间,无限可能
2015-06-02 15:25:41
 

  新华网南京6月2日电(记者潘晔)创意+孵化器,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那会是无限可能!”南京创意设计中心主任王子烨说,不用工厂、制造,甚至连租房都不用,1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3-5个人,就能不断将一个狭窄领域越做做大,甚至成为业界领跑者。“这是我们设立创意胶囊的初衷,也是一种期待:有限空间,无限可能。”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创意胶囊工作室的团队之一,“中荷作用联盟”由一群致力于中荷文化交流的年轻人组成,他们邀请5位荷兰设计师来到南京,与云锦、灯彩、剪纸、绒花和空竹5位非遗传承人配对合作,一同对非遗手工艺进行创新试验,设计创作新产品。

  中荷作用联盟执行主管赵崇镇说,今年他们有幸获得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文化宝盒策划和设计的“订单”。今年7月,在米兰“地标之一”的中央火车站奥塔斯公爵广场前,云锦、城墙、金箔、雨花石等充满南京元素的文化宝盒将在这里集中亮相。

  “胶囊像是钙片,让我们长得更快;胶囊像是疫苗,为我们预防……”,90后创业者吴云,是纽玩制动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去年入驻创意胶囊时,他还是南京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吴云看来,“胶囊”这个词是对孵化器的完美诠释:聚焦初创期企业,为企业诊断问题、策划财务、进行专业的财务和人事培训,甚至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对接市场、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

  “普通的孵化器只给政策和场地,‘胶囊’还给你找市场,并把所有的资源对接给你,就像是一个家长,就算你不懂做账,他们也手把手教你。”吴云说,不要小看找找市场、搞搞培训,很多时候创意就缺这最后一公里。

  “缺少孵化,永远只是萌芽、随时可能死掉。”吴云说,光有热情是不行的,仅靠一个idea是靠不住的。文化孵化,不仅仅是“创意+资金”,或是“内容+科技”,更需要一种氛围滋养,需要一个脑中创意到生产、制造的产业链生态。

  “创意胶囊工作室”是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去年6月正式启动的人才孵化计划,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为产品孵化的“南京设计廊”项目,以及为创业团队提供创投基金与融资服务的文化金融平台。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属于创新的颠覆者。”南京设计廊总经理周开锋说,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孵化器范式,正在被创造和实践着。

  有数据显示,2014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连续5年增长15%以上,占GDP比重5.8%,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显著。

  “文化创意源于灵感迸发,但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必须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紧扣‘互联网+’方向,实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南京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南京已建成国家级创业载体10余家,市级以上孵化器80余家,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示范性“众创空间”,有效推动基地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和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摇篮。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