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谁“夺”走了儿童节的快乐
2015-06-01 23:13:34
 

  新华网北京6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姝君 张华迎)六一儿童节,孩子是主角,他们本应该在属于自己的节日中无拘无束畅玩一番。但记者采访发现,一方面,大大小小的儿童节汇报演出正挤占孩子的六一“档期”,使得他们身心俱疲;另一方面,忙于工作的父母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孤单”成为今年儿童节的“高频词”。如何让“儿童节”回归本真,陪伴和自由或许是更好的节日礼物。

  当“快乐”被“表演”

  “儿童节还没到,孩子就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了。”今年10岁的亮亮爱好表演,半个月前,便被老师选去参加儿童节的汇报演出。为了参加节目排练,亮亮每天早晨7点不到就要匆匆赶去学校,晚上放学后,还要留校一个多小时,即便是周末,也不得不抽出时间和小伙伴排练。“看着儿子每天起早贪黑,身心俱疲,真是有点不忍心。”亮亮爸爸无奈地说。

  亮亮爸爸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因留校排练引以为荣,但时间长了,反反复复的排练也让孩子的热情逐渐减退,甚至产生了排斥和厌恶,但演出“事关班级、学校荣誉”,孩子只能不情愿地坚持。

  不知从何时起,本是快乐轻松的儿童节开始被各种带有功利色彩的校园文艺汇演占据。为了获得好名次,得到领导的表演和赞许,孩子们不得不在老师的安排下,加班加点排练,高标准的演出要求,不仅学生累,家长也跟着一起操心。

  黑龙江一所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刘丹说,孩子参加儿童节汇演选拔,节目被选上固然很高兴,但若是被淘汰则非常失落。“孩子耗时耗力彩排节目,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服装,做好后勤服务,却常常因评委的一句话便被刷掉,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记者采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演出多是迫于压力:一是父母热衷于让孩子露脸,二是学校、老师希望借此争得荣誉,三是孩子之间攀比心理作祟。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近日,网上流传一则小学生作文,刺痛了不少家长的神经。今年儿童节,恰逢周一,尽管孩子放了假,但家长照例要上班。家中宝贝谁来带?这可难坏了不少“上班族”;而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了父母的陪伴,也让今年的儿童节略显“孤单”。

  “宝贝节日快乐,晚上爸爸争取早点陪你玩”、“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宝贝的节日,爸爸妈妈都不在你身边,感觉好亏欠宝贝!”……翻开微信朋友圈,除去儿童节的快乐祝福,还有许多是给孩子们道歉的宝爸宝妈。

  一大早,福州7岁的楚楚家便上演了一连串“血雨腥风”的“恶战”。原来为了让妈妈留在家中陪她过节,小楚楚用尽各种“鬼主意”,把楚妈惹得“哭笑不得”。

  先是“甜言蜜语”:“妈妈不要上班嘛,跟领导请个假,陪陪我好不好,我们不要钱,楚楚很听话的。”见第一招不奏效,楚楚随即“展开对峙”,一把抢下妈妈的手机,在床上蹦来跳去,“你要是上班,我就不给你手机。”怎奈楚妈公务缠身,最后还是奔出家门,只是不一会,她又中途折返。原来早在昨晚,楚楚便已使出一计“偷梁换柱”,将楚妈皮包中的工作用品全部换了。

  “六一儿童节,早上还把女儿批评了一顿。”楚妈无奈地说,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女儿,孩子也想把这一天过得更特别一些,只是真是抽不开身。

  多点陪伴 多点自由

  对如何过好儿童节,父母和孩子常常感到“不知所措”。高年级的孩子会结伴游玩,但低年级的孩子只能“泡”在家中,对着电脑,电视。“许多孩子甚至会以无人陪伴为由,和父母就上网时间‘讨价还价’。”刘丹说。

  有多年幼教经验的老师黄艳告诉记者,六一节的陪伴固然关键,但日常的亲密交流更为重要,否则节日也流于形式。“陪伴不是简单地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有效率地、互动式地陪伴,时间可以不长,但与孩子的交流至关重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去郊外采摘、野餐,或者通过一起阅读的方式,感受孩子思想的动态。”

  除了陪伴和交流,自由也是儿童节另一个“大礼包”。刘丹说,借助社区的力量,组织小朋友们到室外,随性的唱歌、跳舞,哪怕是讲讲笑话,玩玩魔方,都可以是一台精彩的节目。“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摆脱束缚,才是他们更渴望的。”

  专家认为,儿童节作为一个国际性节日,就要是让孩子得到放松、休息,但是在儿童节组织过多的“郑重其事”的歌舞表演、艺术展示正在使这个节日变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成斌说:“儿童节怎么过要让孩子们自己做主,大人不能替孩子们做主。”节日的关怀只是一种形式,把爱播撒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分享和感恩才真正对孩子有益。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