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看广西旅游经济发展
释放八桂山水的绿色能量
文/周牧之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山多地少,又远离经济中心,一直以来既不具备大工业的条件,也不具备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大农业条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广西迎来了新时代的机遇期。
全球性的工业化浪潮和全国工业经济的大竞争,导致传统工业产品交易条件的持续下降,工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同时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开始探索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转型。
举国发展大转型给广西发展旅游经济创造了机遇。广西76%的国土面积是山地,森林覆盖率达62%,而且奇山异水的喀斯特地貌更是占广西国土面积的近30%。“桂林山水甲天下”,实际上类似桂林山水的胜景,在广西比比皆是。用青山绿水来发展旅游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为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大主线。
“山水广西”潜力巨大
从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详见《瞭望》新闻周刊2015年第15期《城镇化的“绿色”能量化吗》)可以看得到,广西的14个地级城市中有12个水土禀赋指标的偏差值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相反,就历史遗存而言,除桂林、柳州、北海以外,其他城市的偏差值都低于,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广西旅游经济必须,也只有依靠其山水禀赋谋求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手段的发达,以及签证等跨境障碍的降低,包括旅游、休闲等在内的广义上的旅游经济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现今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之一。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2013年旅游产业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球超过9%的GDP。在中国,2013年旅游产业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近9%的GDP,同时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就业人数超过全国就业人数的8%。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推测,到2020年,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大洋洲为目的地的国际观光游客数量将从2010年的1.81亿猛增至3.18亿,这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可谓是前景灿烂。
今天世界各国、各个城市大都在为如何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绞尽脑汁,旅游正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在广西率先发展旅游产业的是桂林,该市已经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跻身全国海外游客数量排名前20位城市。
从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对全国海外游客数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些城市中,桂林环境排名第7,尽显其山水和气候条件的优势。但是,经济和社会排名都居倒数第2位,导致在2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中只能屈居第16位。
运用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的27个小项指标对这20个城市进行偏差值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城市当中,桂林的空间结构、发展活力、周边互惠、生活品质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小项指标偏低,也就是说桂林的城市核力还远没有达到能够匹配其甲天下之山水的水平。
绿色旅游产业突围路径
城镇化的时代是城市间竞争的时代,城市必须凭借在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交通格局上的努力打造自身核力,在吸管效应大竞争中吸纳人才、企业和资金,发展壮大。相反,将会被其他城市抽吸走作为活力源泉的人、财、物,走向衰败。
广义上的旅游经济的产业链非常丰富,不仅包含景点开发运营、旅行社、酒店民宿等,还涵盖餐饮、娱乐、体育、演艺、会展、特产、教育培训等诸多层面,是典型的复合型经济。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总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即城市、乡镇甚至村落核力的提升。
从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可以看到,作为重要的聚集游客的资源,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和体育场馆等文化场所在广西主要集中在首府南宁,其他城市文化场所的偏差值都低于或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测,支持广西城市旅游经济的城市核力水平还较低,导致空有一方好山水,却还远没有将其充分地兑现成旅游经济。
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告诉我们,除桂林以外,广西其他城市反映中外游客数量的交流指标都低于或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坐拥山水资源的这些城市吸引游客的能力还未达到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即便是桂林,虽然国际游客数量跻身全国前20位,但国内游客人数却排在全国50位以后。游客数量不足、滞留时间少、人均消费低,凡此种种,这些结构性问题正困扰着广西旅游经济。
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突围之路在于营造核力。打造好支撑景区的村落、乡镇和城市的核力,既可以增强旅游服务的支撑能力,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和消费;还能压缩开发空间,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乱开发和破坏;更可以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轻生态负荷。
随着空港和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高速铁路的开通,广西广域基础设施水平急速提高。从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可以确认,广西14个城市中,有8个广域设施高于或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1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交通广域设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西旅游的可进入度,同时也加大了城市间竞争的吸管效应的强度。从广西广域设施总体情况看,临近广东的梧州、贺州的广域设施指标偏高,这说明两市受益于广东的大型国际机场和国际集装箱港,其影响已经见诸数据。由此可见,广西需要加快打造城市核力,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交通的发展还大大提高了广西特色农副产品可输出度。亚热带的气候、起伏多变的地形让广西具备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条件,这些年广西在甘蔗、桑蚕、热带水果、时令蔬菜等特色农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亚热带气候还适合种植生物质能源植物甘蔗和木薯等品种,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也是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广西特色农业还存在着加工水平低、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度不足等结构性问题。
在发达国家,农业正在与加工业和服务业结合成为新的复合型经济体,被称之为第六产业。广西如果能够通过提高城市核力,强化农业与加工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将可能创造用一方山水打造全方位的生态经济的新路径和新典范。□(作者为东京经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