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苏渊雷的“八卦相对论”
2015-06-01 01:11:42
 

  ■肖家书场

  苏渊雷的《易通》成为抗战时期的易学启蒙书,也成为抗战时势认识论的宣言书。

  谈到《易经》,一般人首先会想到“八卦”。能把“八卦”与爱因斯坦扯上关系的,多少有点匪夷所思。

  民国时代出版过一本名曰《易通》(又名《易学会通》)的书,可能就是中国第一本把“八卦”与爱因斯坦扯上关系的奇书。书中有《八卦释义》篇,就这样写道:“至爱因斯坦,空间始有四次元,明物质运动于宇与宙之结合中。”可谓开宗明义,是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中国的“八卦”了。

  要弄清这部“奇书”的来龙去脉,还要追溯到1940年代。1943年8月,位于重庆南温泉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36岁的温州人苏渊雷(1908—1996)在一堂哲学课上,因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主者不合,毅然辞职,离开这所有贺麟、冯友兰等多位学术名家授课的“名校”,移家于重庆北碚,书斋自号“钵水斋”,并创办黄中出版社。

  出版社开张之后,刊行的第一本书名为《易通》。由于抗战时期的物资紧张,这本小册子使用的四川当地所产的粗陋土纸,以及普通的宋体铅字排印,无论对作者本人而言,还是对后世读者而言,皆具深远意味。

  原来,1927年“四一二事变”中,时任中共永嘉县党部执委兼组织部长的苏中常被捕入狱,在杭州陆军监狱被判19年徒刑。在狱中,他翻检旧籍,综考平生所学,20岁出头的他随即写成一部5万字的著作《易学会通》,后交由上海世界书局于1933年出版。1930年6月,他在其刑期已执行三分之一时,经友人保释出狱。七年囚禁的辛酸和修习易经的顿悟,恍似深渊中的一声巨雷震颤心灵,出狱后的苏先生遂根据《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之意象,易名“渊雷”。

  1944年,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辞职后的苏渊雷在抗战陪都重庆,在自己创办的黄中出版社中再版了这部《易学会通》,易名为《易通》。这本小册子,是在昏暗的、随时因空袭警报而熄灭的灯光下,在重庆北碚北平路卅二号的“钵水斋”中完成订正校稿的。

  诚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这部书成于忧患之时,亦是为忧患而作。《易经》的精义不在其他,亦无所谓新创奇说,仅为识破与参透“忧患”二字而已。遥想十年前的七年牢狱之灾,于个人而言,其境遇之“忧患”可想而知,这可称之为一己之“小忧患”。到八年抗战期间,日寇肆虐,亿万同胞生灵涂炭、家国岌岌,这绝然可称之为一国之“大忧患”。这次再版《易学会通》,易名《易通》,更为明确地表示“易学”并非纯然的书斋学术,也并非纯然的艰深绝学,而是常人可通、常理可通、人天可通的大道。全书最后一章以“论忧患”作结,最末一句意味深长。文曰:《传》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与民同患,与物同忧,而忧患始可祛。悲智之修,可忽乎哉!

  这部运用历史辩证法观点,以论《易》为本,沟通老庄,融会佛学,旁涉西方哲学的学术专著,于1944年在重庆订正再版之际,在抗战陪都的影响力广涉军政各界,即使对普通民众也颇有号召与启蒙之力。在重庆读过《易通》的普通读者们认识到,原来《易经》不是算命谱,《易经》也不是解梦书;《易经》是探究宇宙与命运原理的古老学说,它可以也应当与现在、未来之时势相映证与转化。苏渊雷的《易通》成为抗战时期的易学启蒙书,也成为抗战时势认识论的宣言书。

  ●肖伊绯


编辑:小微

来源 | 北京晨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