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淅川:移民巧编“水陆空”增收网
2015-05-31 07:11:38
 

  □本报记者 李 铮

  本报通讯员 夏季风 高 帆

  “搬到移民新村后,俺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种蔬菜,去年挣了6万多,日子过得滋润多了!”5月25日,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内安移民黄合花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算起收入账时她满脸喜悦。

  淅川是全国移民安置大县。南水北调搬迁移民16.5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9万人。连同上世纪修建丹江口水库的内安移民,目前全县共有新老移民10万人。该县县长赵鹏说:“这里移民人数多,后续发展任务重。我们因势利导,不断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帮助他们发家致富。”

  水里:鲟鱼跳 螃蟹闹

  “匙吻鲟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大有赚头哩。今年能赚七八万,明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这两天,香花镇移民王水正在投放鲟鱼幼苗。2011年移民搬迁后,县政府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沿库养殖户发展匙吻鲟,养鱼经验丰富的王水便找到了致富的门道。

  丹江水草丰美,是养殖匙吻鲟的理想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淅川移民靠养匙吻鲟走上致富路。

  依靠养大闸蟹,马蹬镇寇楼村移民寇元钦和乡亲们也实现了发家致富。2010年,他购买5万只蟹苗试养。第一批螃蟹“爬”上市场后,一下子赚了80多万元。2013年初,寇元钦成立了京津源水产品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大闸蟹。几年下来,他和周边的50多户蟹农都赚得盆满钵盈。

  陆地:竹柳绿 林农笑

  “竹柳不仅能保护水质,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可做板材,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去年,光苗木我就卖了两三万块。”5月24日,大石桥乡东湾村农民郭丰畅正在竹柳基地除草。

  为实现水清民富县强目标,淅川县引导移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2012年初,该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移民及龙头企业发展金银花、竹柳等生态产业。

  “薄壳核桃金银花,软籽石榴富万家”。在老城镇官富山村神农架红豆杉种植公司苗木基地,十几名当地农民边唱顺口溜边给苗木浇水,绿油油的红豆杉、青翠的竹子在层层梯田里“安家落户”。

  移民杨翠平说:“我们把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树木,自己变身为生态产业工人,按月领工资,按期领分红,按年收地租。既保护了库区水质,又增加了收入,多好呀!”

  如今,丹江沿岸形成了梯次生态产业带,不仅扮靓了淅川山水,保护了库区水质,还让5万余名移民捧上了“绿饭碗”。

  空中:孔雀飞 鸽子叫

  白的、灰的、花的……在上集镇蓝孔雀养殖场,一只只孔雀在阳光下显得光彩夺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011年,移民安置到新村后,上集镇政府帮他们引进了丹圣源蓝孔雀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移民发家致富。

  “养孔雀很赚钱,一只抵得过20只鸡。”养殖场老板吕志博说,每只种雀年均产蛋35枚,孔雀蛋孵化的雏雀每只可卖100元,雏雀养殖22个月后可作种雀,每只可卖1400元。

  目前,有30多户移民参加了孔雀养殖合作社,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在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赵青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鸽大王”。2011年,借助移民部门扶持资金,他买回400多对幼鸽来试养,半年后卖鸽子赚了上万元。今年他又养了2500对鸽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0多户鸽农也靠养鸽子挣足了票子。③11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河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