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安定古镇:千年时光荏苒 期待合浦珠还
2015-05-29 14:19:31
 

  新华网西安5月29日电(记者姜辰蓉)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古城安定已经历经千年时光。古镇旁的钟山南麓,还坐落有黄土高原上的佛教艺术宝库——钟山石窟;明、清、民国等各个时代的陕北特色建筑,分布在这座群山拱护的古镇之中。这令这座千年古镇,卓尔不群,殊为独特。

  子长县,古时称为“安定县”,今安定古镇,即是古安定县的县城。这里素有“翠山献屏拱、河水环澜、西塞要径”之称,宋代设“安定寨”,取平安稳定之意,后将“安定寨”升为“安定堡”,“安定”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揽阅安定古镇,最不可错过的当为钟山石窟。这座石窟又名“万佛岩”,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从钟山脚下顺石阶而上,尽管天晴日朗,但游客稀少。石窟外鸟鸣声声,松柏成行。

  进入石窟,三尊三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像,橫三式排列,形象十分庄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三尊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三尊佛像分别踩着小莲台、含苞待放的莲座、完全绽放的莲座,寓意三世佛祖,佛法三境。

  在洞内石柱上的“十立菩萨”雕像,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北宋造像。十位菩萨体态丰腴,衣带翩然,脚踩祥云,婀娜多姿。据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所长郝艳介绍,万佛岩共存有佛祖、菩萨、力士等雕像超过13700尊,但无一相同姿态面貌。

  窟内一些雕像或因自然风化,或已因人为破坏,已经面目不清、难于辨认。“这洞窟为砂石岩,千百年来保存非常不易,洞顶部分也曾经崩塌过。”郝艳说。

  安定古镇外,夯土的城墙外面砌有砖石,现仅存的残垣上已长满荒草。镇内,各朝各代的历史遗存宛如碎玉般分散其间,似需细细寻访,却又总能不期而遇。狭长的街道上,午后的时光显得分外悠长,行走其间,时有农户牵驴而过,或有住户路边结伴斗牌。

  城内有陕北唯一完整保存的清朝县衙遗址—安定县衙,是清朝安定县县衙的办公所在地。这座县衙其建筑建构无梁、无柱,由四个拱形窑洞组成,极具地域建筑特色。

  “你看,县衙的外墙上刻有‘光风霁月’、‘青天白日’的匾额,衙门的前后门又是同一样式、大小。这寓意县衙办案公平公正,不管走前门还是走后门,都绝不会徇私。”安定镇书记杨栋说:“仅这一处县衙就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文化内涵。”

  在一处巷子深处,有一座貌似平凡的窑洞小院,但三间窑洞之上还建有窑洞,外部设有楼梯可供上下。据67岁的主人郭志英老人介绍,这就是当地特有的建筑——楼院子。

  “过去安定是商贸重镇,我们家就是镇上世代居住的商户,祖辈都是做小百货生意的。过去也是这里的富足之家,人们称这里为‘郭家楼院子’。”郭志英说。

  十几年前,郭志英和家人从楼院子搬了出去,搬入了在街面上新建的新式住房,目前久不居住、休憩的院落显得有些荒芜。但窑洞上刻的匾额“出入是门”“小大由之”,还依稀可循,犹自昭示着人们昔年商户的知足与随缘。

  在镇上老住户的指点下,记者来到一处院落,这里屋檐低塌,唯有几处院墙、照壁透出当年琐窗朱户的岁月。听见动静,一位老者蹒跚走来。明白了来意,85岁的老人贾文玉向人们说起了这座宅子的历史。

  “这是明代的院子,是我们家的老宅子。”贾文玉说:“我1946年参加了八路军,退伍后就回到了安定。”老人共有五个孩子,和今年79岁的老伴儿在古镇生活。“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光景好着呢。”

  古镇昔年辉煌,今朝遗存犹多。“安定古镇保护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如果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我们希望把古镇上的部分住户移出老城镇,并进行区域功能划分。一方面对历史古迹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为后人留下财富;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并了解安定古镇。”杨栋说。

  也有专家呼吁,钟山石窟内大量造像遭到风化,应该立即采取科学方式保护,而旅游产品开发,也需要足够细致的规划。

  在郭志英的家中,珍藏着一对清代雕刻的兽头,百年来它们一直立在“郭家楼院子”的门柱之上,直到十几年前门柱塌坏。

  “曾经有人要出几万块收购这对兽头,但我没有卖。”郭志英说。他希望郭家楼院子以及镇上的其他古宅,能有修复保护的一天,到时这对兽头也许会重新站在门柱之上。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