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盼
宝玉当着黛玉的面,将其比作崔莺莺,既柔情,又挑衅,既诗情画意,又昭然若揭,不怪黛玉翻脸。
红楼第23回,宝玉在大观园里读王实甫的《西厢记》,却被黛玉发现。黛玉也要看,宝玉便有感而发,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宝玉本是赞美与相思之意,没料到黛玉顿时发飙,令他招架不住。宝玉当着黛玉的面,将其比作崔莺莺,既柔情,又挑衅,既诗情画意,又昭然若揭,不怪黛玉翻脸。
西厢原著中,张君瑞遇见崔莺莺之后不久,发出了这样的独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宝玉自比张君瑞,虽有些牵强,但黛玉相当受用。她心底里是喜欢宝玉用这种方式夸她的。
饶是如此,黛玉也要“缓冲”一会儿,惩罚一下宝玉的鲁莽,于是她吓唬宝玉,要将其言行,告知贾政与王夫人。宝玉信以为真,害怕了,赶紧救场,还接着戏称,等黛玉做了一品夫人死去后,他就变成一个王八,到黛玉的坟上,给她驮墓碑。
古代的墓碑,做的精致一点,碑底下都有一个“赑屃”的造型。赑屃是龙的一种,长的像乌龟。黛玉高兴了,并开始反击,说宝玉如此胆小,原来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会调侃,黛玉更是聪慧,她刚看了一部分《西厢记》,便能活学活用,反唇相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西厢记》中,张君瑞与崔莺莺的私情被崔母知道后,张君瑞吓得够呛,崔莺莺倒不怕,反而娇嗔地骂张君瑞“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鑞”是铅和锡的合金,白色的,像银,但千真万确不是“真银”。张君瑞被莺莺骂为“假银”,宝玉一不小心,也成了没有担当与勇气的假银。
此番相互调侃揶揄,到此结束,画外音却很是强烈。“银样镴枪头”其实正好一语成谶,更是宝黛爱情的“判词”,预示着宝玉最终无法战胜家族的需要,而必须对不起林妹妹。宝玉对黛玉终究是“山盟犹在,锦书难托”。宝玉无可挽回,沦落为一个“银样镴枪头”,的确被黛玉早早的一语道破了。
但此刻的宝玉,不是“银样镴枪头”,而是“真银”的枪头。只是后来,他未能战胜“金玉良缘”的宿命,又不敢豁出去彻底与贾府决裂,走上一条为爱放弃一切的不归路。事实上,林黛玉也没有莺莺那样冲破一切障碍,只为个人幸福的冲劲与“霸气”。她比宝玉好不了多少,一生都在苦等贾母为其做主,结果只能是焦虑、沉沦与“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黛二人特别喜欢拿王实甫的西厢说事,但他俩没有小张与小崔那么好运。而且,崔莺莺的故事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早在唐代,大文豪元稹就已经把它写进“传奇”小说中,名为《莺莺传》或《会真记》。只不过,元稹版的崔莺莺,结局相当凄凉。元稹笔下的崔莺莺与张生,宝黛俩知否?如果知道,那么他俩在相互表白中,是否会感到另外一层更深的凉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