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信得过景区”原是“自封”的?
2015-05-27 16:37:00
 

  原标题:“信得过景区”原是“自封”的?

  这里面有一个“语法”错误:“信得过”应该是一个“过去时”,分明是告诉人们,已经信得过了;而自愿申报“信得过”,实际上是向社会承诺,承诺自己会做到让游客信得过的水平,这显然是一个“未来时”的语句。景区自愿申报、承诺“信得过”,让广大游客相信自己无欺诈、一票制、3年不涨价,按理说也挺好,游客们可以放心到这些景区游玩。只是,话好像不该这样说,还没开始做呢,还不知道能不能让游客信得过呢,如果景区大门上就挂出了“信得过景区”的牌子,估计会误导很多游客。再者,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旅游局,出现这种“语法病句”,语言逻辑明显不讲究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争创信得过景区”,谁申报、承诺让游客信得过,然后通过什么方式评价,自愿申报和承诺的景区是否信得过,才合乎逻辑。就像“信得过景区”这条消息发布后,各大媒体的评论所说的,怎么评选、谁来评选,旅游监管部门应该讲个清楚明白。最重要问题的还是,自愿申报“信得过”的景区中,到头来有“信不过”的情况,比如该欺诈还是欺诈,表面上取消“一票制”,但变通的手段让你一分钱都不省,变相涨价更是没商量……然后是,上面一通报,景区就“整改”,和监管部门玩“改完再犯”的拿手游戏;再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些年来,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政令和通知等等,可谓不计其数;各地景区的响应、承诺和“整改”等等,也早不胜数。然而时至今日,即便“无欺诈”这种最底线的东西却仍要“自愿申报”,说明的是承诺的廉价与监管的无力。而不管是“信得过景区”名单公布后,还是纠正为“自愿申报”后,网络舆论的不屑,反衬的是公众在“信任”问题上的疲劳。

  “信得过景区”名单“事件”,语法有问题也好,语言逻辑不够严谨也罢,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公众的嘘声,反映的是旅游业信任危机的严重。而所谓“旅游业信任危机”,绝不只是说旅游服务业,还有行政监管。(马涤明)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小微

来源 | 羊城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