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凡人善举,凝聚家园好风尚
2015-05-25 03:23:10
 

  德清,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孝道之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早在唐代,德清人孟郊就吟出了这样满怀感恩、慈孝的诗句。

  如今,德清涌现了43个由民间人士自愿出资设立的“草根道德奖”。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方式,表彰普通群众中具有孝敬长辈、保护环境、交通安全、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等优良品行的人员,培育和树立起各类先进典型6000余人,个人的点滴善举,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

  “天荣环保奖”、“热心好市民奖”、“外来人员风尚奖”、“自强不息奖”……

  在人口只有43万的德清县,这样的行为品德奖项的种类却多达几十个。这些奖,都由当地百姓个人自发设立,而获奖人也都是身边普通的老百姓。

  1997年,武康镇太平村村民马福建在村里设立了“孝敬父母奖”,鼓励村民尊老敬贤,恪守孝道,揭开了德清民间设奖的序幕。近20年时间过去,拉煤老人陆松芳,帮忙大姐钱素春……一个个道德模范、民间好人纷纷主动出面设立“草根奖”,将一股股社会正能量汇聚起来,凝成合力。

  草根奖,百姓设奖奖百姓

  55岁的马福建是武康莫干山老年乐园的负责人,常年照顾着100多位孤寡老人。18年前,他在武康农贸市场以卖鱼为生,看到身边不少老人为孩子操劳一辈子,到老了还要受子女的气,就坐不住了。他拿出1万元,在自己所在的武康镇太平村设立了一个“孝敬父母奖”,试图以此推动村里的敬老风气。

  马福建说:“这个奖两年评一次,奖金也就500元。钱不多,就是想通过奖励先进改变民风。”设奖行为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当地村干部介绍说:“老马这奖很灵,以往因家庭矛盾需要村干部出面解决的事一件也没了,孩子们都孝顺多了。”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马福建之后,各种由老百姓自己出资设立的“草根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逐年递增,将道德的种子植入乡野,开满四方。

  和“大众孝子”马福建一样,这些设奖者,大多是农民、退休老人、残疾人、个体户、下岗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普通百姓,他们不仅是奖项的创始人,自身也是优良道德行为或品质的拥有者。

  今年84岁的老人朱天荣,因为开钟表店,认识到废旧电池污染带来的危害,拉着小车挨家挨户回收废电池。他常年关心环保事业。2001年初,他用积攒下来的1万元设立了“天荣环保奖”,鼓励大家学习、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同时,他贷款近10万元创建环保基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间环保联系站;开通了全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热线电话。这个平凡的老人,持之以恒地在环保事业上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普通群众如此,许多社会中坚力量更不落后。东阳籍老板斯正良,2003年设立“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在德清安居乐业。2007年,县委第十期中青班培训学习结束,30多名学员掏钱设立了“蒲公英助学奖”。2014年,食品企业老板宋永良设立“好家风家庭奖”,奖励那些美好和谐的新居民家庭……

  县委宣传部长张林华说:“从一个到N个,民间自发产生的道德风尚,成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风景,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

  共携手,弘扬社会正能量

  “草根奖”完全源自百姓,单打独斗的力量毕竟有限。政府部门隐身其后,在宣传倡导和规范引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了民间设奖活动更规范地开展,2006年3月,德清县委宣传部组织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协会的任务就是针对各个奖项设立章程,提出规范。所谓的规范不是去制约和管理颁奖人,而是帮助引导和宣传,充分保留每一个奖项的草根性,突出正能量。”民间设奖协会会长王彦方说,“比如颁奖的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送奖上门,乡里乡亲看在眼里,获奖的人往往觉得特别有面子。”

  或许奖金分到每一个具体的获奖者,数量并不丰厚,有时只有200元,甚至是一打铅笔,但是这些积极向善的力量,正在通过一个个草根的努力,得到良好传承。

  据统计,目前德清“草根道德奖”的受奖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这些德行兼备人士,有的成为全国道德模范,有的成为行业内的典范,而获得省、市“骄傲人物”的更多。

  “这些草根奖的设立者和获得者,就是社会自治的中坚力量。”德清县文明办副主任徐国新介绍说,“政府先推一步,再退一步。弘扬草根的力量,走一条自我教育、自我示范、自我实践,最终自我养成的道路,很好地将中央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落地。”

  徐主任解释说,民间设奖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在发展过程中实践了草根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从草根典范到全国道德模范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这种统一的最好诠释。如“立玲残疾学子励志奖”的设立者钱立玲,10多次进藏拥军,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下一步,针对具体的奖项,我们希望能结对相关的政府部门。给每一个奖项找一个娘家,让政府部门参与进来,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徐国新介绍说。

  代代传,道德实践闪光芒

  在常年免费开放的德清县公民道德馆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这座占地400平方米的展馆,包括敬业之道、爱家之德、立人之品、乐善之行和道德建设五个展区,展示着全县各地的好人好事。因为民间设奖人数的逐渐增加,那一面宣传草根奖的墙上,每年都需要更换展板。

  公民道德馆毕竟只有一个。为着眼城乡融合,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素质,德清创造性地在农村建起104个“和美乡风馆”,这些既反映村史、村貌变迁,更饱含个性、注重人文精神涵养的“乡风馆”,成了村民自我教育的中心、道德教化的明镜。

  “淳朴的民风就是最大的财富。”有一次,3名山东客商来德清木材市场订货。他们参观了木材市场所在的白彪村的“和美乡风馆”,了解村里一桩桩诚信礼让的故事后,当即签了约。

  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设奖队伍自身也在逐步壮大。由退休教师协会创办的“少儿进步奖”,自2012年颁发以来,已经帮助了近80名儿童缓解贫困,提升成绩。四年来,涉及的退休教师队伍也从当初的13人增加到69人。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老师们更是每年都抽出时间,回访跟踪获奖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已是85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恺,将奖项的接力棒传到了年纪稍轻的沈晓伟老师手上,谆谆嘱咐道:“哪怕人不在了,也要让奖持续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如今,走入全县任何一个德清农商银行的营业网点里,都可以看到一片新开辟的道德驿站。对每个草根奖的设奖时间、内容、奖励对象等基本情况进行宣传,广泛呼吁社会各界自愿认捐,吸引广大群众了解、熟悉、支持身边的好人、好奖、好风尚。驿站设立一年多时间里,大家你一元、我八角地支持着,目前认捐款累计已超过6万元。

  从城市到乡村,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从单一设奖人到发动全社会认捐,一个个渗透在不同行业、“立体”的道德实践,如雪球般在德清大地越滚越大,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


编辑:小微

来源 | 浙江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