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古代中原地区的重骑兵:从吕布“陷阵营”到金兀术的“铁浮图”
2015-05-23 03:42:16
 

中国古画中的重骑兵形象

  从古战场

  看军事装备

  文、图:卜松竹

  说到“重骑兵”,可能很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欧美电影里人马都被铁甲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骑士”形象,不大会想到中国古代的中原政权的军事部队中,也曾经存在着大量的重骑兵,而且规模更加庞大。的确,从现存的我们最熟悉的两个骑兵狂飙的年代——汉与唐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骑兵多数都是人披甲而马不披甲的轻骑兵。神秘的中国重骑兵,到哪里去了呢?

  三国高顺——著名的重骑兵将才

  中原骑兵开始是以轻骑兵的形式存在。三国、 晋、南北朝, 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由于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 交战各方都大规模地使用骑兵, 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地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西方的重骑兵,也正是在中国的马镫和马铁等传入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因此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防护性好。而近战长兵器则以贯穿性更好的长矛(即槊)取代了戟,以刀头前锐后斜的短刀取代了刀头斜方形的环首刀,提高了杀伤力。

  熟悉三国的读者一定对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不会陌生。高顺率领的部队名为“陷阵营”,约700余骑。“陷阵”即是重装骑兵,所谓“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吕布军在前期的所向披靡,除了主将勇武之外,重骑兵的突击实在功不可没。

  重骑兵不能起决定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凌文超指出,与西方中世纪不同的是,即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骑兵很多时候在中国的战争中也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南六朝’骑兵的比重很低,东吴骑兵大约为步兵的四十分之一;南朝宋二十分之一已经是最高比例;南朝齐、梁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骑兵的数量尚且如此之少,甲骑具装则更少了。《宋书》载其‘宁朔将军索邀领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是南朝甲骑具装数量的最高记载”。北六朝骑兵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一直是绝对主力,一般来讲不会超一半,而骑兵中轻骑兵的比重又高于重骑兵。

  凌文超指出,重装骑兵虽然能攻坚陷阵,但是缺乏机动性,因此,在作战中甚至出现去铠甲具装,以轻骑作战的情况。但如果在中原作战,极大发展的中原地区城防体系,再加上中原地区作战注重装备的防御性和杀伤性,轻骑兵的优良机动性很难发挥。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作战方式,一部分骑兵开始牺牲机动性换取防御性和冲击力,成为披坚执锐的重装骑兵。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呈现出以淮水流域为中间地带的南北分治的格局,战争长期主要集中在淮水流域,而淮水流域河渠纵横,湖泊遍布,且城防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善于在有限的区域内攻坚作战的重装骑兵,或步骑水军联合作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后代骑兵的发展过程中,一旦是在中原地区长久的相持作战,重装骑兵往往会重新兴起。如宋辽金时期,辽军中就有数量不小的重骑兵。而通过《说岳》等广为国人所知的金兀术亲统的四千牙兵“铁浮图”,就是人马皆披重铠的“加强型”重骑兵。还有和北宋政权在西北地区长期攻战的西夏政权之“铁鹞子”,也是重骑兵。但重骑兵的养护需要巨大的资源。随着装备的逐渐改进,它们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