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来了“大管家”
——十堰市“四双”驻村帮扶工作侧记
“你看看外地的村庄多漂亮,有路灯,有花坛,我们的村就像个花脸猫。”、“这条路不修好,以后村上什么事都不要安排我们。”……曹树林、曹祥健、阮家林等十几个村民愤愤地将村支书肖善平堵在村部。
这是今年初发生在十堰市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的一幕。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所辖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县。六郎乡康家梁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发展缓慢,更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村民的诉求,村支书肖善平显得很无奈。修路、安路灯、美化村庄……100多万的费用对于康家梁这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山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正在肖善平为村民的诉求四处奔走时,全市“四双”驻村帮扶工作启动,康家梁村成为市政府办、市政府研究室的扶贫联系点。扶贫工作队进驻康家梁村后,分成4个小组,重点从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经济来源、居住条件、现实困难、帮扶内容等六个方面对全村219名贫困户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大家的需求,制定了村6年发展规划,为每个贫困户确定了包户责任人。得知洪洞铺到曹家大院1.2公里狭窄的土路年久失修,老百姓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运输基本上是肩扛背驮,工作队立即协调交通部门解决。2015年春节后不久,一条长1.2公里、宽4.5米,花费36万元的水泥路建成通车。
道路修好后,工作队又协调投入100余万元对康家梁村“美容”。前不久,记者在康家梁村看到,2000多株绿化树木栽满道路沿线,公厕、花坛、垃圾箱、健身器材随处可见,30盏路灯正在安装中。“这些项目的实施多亏和我们一起驻村的6家企业,第一时间他们为康家梁村捐了140多万元,为我们工作解了大难题。” 工作队长吴献国说。“我们现在跟村干部关系非常好,不愧是真正的帮扶。”村民曹祥健说。
像康家梁村一样,全市1000多个贫困村都有了“大管家”。 2014年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为主要内容的“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通过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贫困农户们有了信心,有了“靠山”,看到了脱贫致富、彻底甩掉“穷帽子”的希望。
贫困户结上了“好亲戚”
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沟村的王发军家庭十分贫困,市委书记周霁与他结成了“亲戚”。周霁多次深入王发军家,当参谋、出主意。通过反复商讨,王发军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场地,养殖了10头牛、8头猪。如今,王发军靠养殖有了收入,他准备把现在住的危房拆除,在原地基上建新房。
图为:十堰市委书记周霁与王发军一家商讨脱贫办法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你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你解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在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调研时,握着贫困户王祥林的手说。张维国帮助王祥林发展桑蚕,养殖土鸡,并安排他进行相关技术培训,稳步提高家庭收入。
主要领导带头帮扶,各级各部门迅速掀起“双包”活动热潮。安排市、县、乡三级千家行政事业单位入驻贫困村、万名干部包扶贫困户。市公安局49名县级干部每人包扶房县白鹤镇黄杨村一个贫困户,3个民警联系一个贫困户,共对全村512个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帮扶。十堰市共组织3.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4.2万户贫困户、15万人。
通过“双包”,各地很快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实施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真扶贫、扶真贫、扶到根,让群众有信心、有“靠山”。
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郧阳区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引领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带动郧阳区20个乡镇、200个村、2、5万农户种植蔬菜,拥有蔬菜基地2万多亩。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丹江口市蒿坪镇围绕核桃和畜牧两大产业,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助推特色产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全镇目前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种养大户20家,家庭农场2家,核桃协会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涵盖农民人数达5000余人。
这是十堰实施“双建”扶贫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双建”就是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只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群众脱贫致富才有“主心骨”;只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全活跃,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群体”才能对接“大市场”。十堰市驻村工作队从抓好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按照市场规律,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辐射、引领、带动,实现“农超对接”、城乡对接、工农对接,努力破解小农经济瓶径,让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增收致富,涌现了一大批“大户+贫困户”、“农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新的扶贫典型。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组织1000家以上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进村开展“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活动。组织1000名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生态、环保、信息化等行业的科技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到1000个贫困村免费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
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合作社1128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12家,新增专业大户602家,有力促进了全市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百万”工程的快速推进,成为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和活跃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小村庄发生大变化
丹江口市蒿坪镇余家湾村有村民400多户700余人,其中贫困家庭有100多户。十堰金坤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元君回乡创业,创办了“丹江囗市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润秋公司”以村企共建新农村模式,实施“四化同步”,按村企共建、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公司在承包荒山栽种核桃,葡萄,黑猪养殖,水库养鱼的同时,拿出700万元资金为35户贫困村民建起各220平方米的农民别墅楼,4月18日17户贫困农民住进了别墅楼。范元君计划五年投资2500万元让100户贫困农户吿别危房住进农民别墅楼,并改变房前屋后脏乱差格局。
这是十堰“双带”扶贫的一个缩影。“双带”就是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组织和发动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通过投资、信息、项目、市场、技术、就业等多种途径,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转移就业,提高发展能力,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市政府出台鼓励企业进村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涉农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有892家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流转土地、山场10万多亩,使农民变股民,变成产业工人。
十堰市“四双”工程开展以来,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生活有了奔头;党员干部找到了服务困难群众的新方式,心中有了牵挂;各级党委、政府找到了密切干部关系的新载体要,工作有了劲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党支部书记王顺金说,通过“双包”,包联干部对贫困户情况了如指掌,贫困对象有了主心骨,随时找帮联干部沟通咨询、寻求帮助;包联干部心中有了牵挂,体会到了贫困对象疾苦,增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主动承担帮扶责任。
图为:丹江口余家湾村,企业家范元君的家乡,去年他已送给乡亲7套别墅,今年的23套别墅正在建设。
十堰作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市仍有82余万贫困人口,且大部分集中在高山远山、深山石山区和边远库区,基础差、致富难、易返贫,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有效扶贫?十堰探索出“四双”帮扶新路径。至今,全市共组建驻村工作队1236支,帮扶1232个贫困村;3.5万名党员干部帮扶4.2万多户贫困户、15万人;组织1154家企业帮扶贫困村943个,签订村企共建协议808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003人,累计进村服务1952人次;共规划到村、到户项目55349个,累计完成项目1.8万个;计划帮扶资金1.3亿元,已到位资金9438万元。(记者 严谨 闵波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