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0日电(记者贾远琨)记者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闻通气会上获悉,5月20日起,借助通信和导航技术,上海洋山深水港船舶可在能见距离500米以上时正常进出港;能见距离200-500米时,2000标准箱(TEU)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舶进出上海洋山深水港开展通航试验。借助“电子眼”,上海港船舶通航能力实现重大突破,使上海港跻身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全天候、现代化港口之列。
上海海事局局长徐国毅介绍,洋山深水港主航道位处浙江北部岛礁水域,是沿海海上干线南北交汇航路,同时周边有很多渔场,大型、中型、小型船舶和渔船汇集于此,通航环境比较复杂。受东海沿海城市雾霾环境污染和陆岛水域地理环境影响,洋山港有碍船舶安全航行的雾天等能见度不良天气多发。由于港口条件限制,出于安全考虑,洋山深水港通航管理一般在视程小于1000米时停止船舶进出港作业。
据统计,上海港每年平均有30天左右因能见度不良导致大型船舶停航或滞航,影响港口生产,也给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带来严峻挑战。随着通信和导航技术的发展,船舶通过配备GPS定位仪、ARPA雷达、AIS信息接收机等设备,结合岸基航海保障系统和VTS助航服务,提高了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水域航行时的安全性,可达到类似于“飞机盲降”的水平。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30天的停航或滞航对于港口和船公司而言都是重大损失。受天气条件限制,上海港的航班准点率仅为55%,而1万标准箱的船一天的租金是3万美元,航班延误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上海港雾航标准的提升预计每年可为船公司节省15亿元人民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