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走近长江源头的“生态守望者”
2015-05-19 11:13:56
 

  新华网 >>正文

  2015年05月19日 11:13:56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5月19日电(记者李亚光 马骁)初夏的可可西里,清晨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以下,28岁的才仁和9名生态保护志愿者来到长江源流域的班德湖,准备进行今年最后一次斑头雁观测活动。

  5月17日上午9时,人员分组调配后,4辆满载补给及仪器的越野车分赴沿湖各观测点。草原上,三五成群的普氏原羚时不时停下奔跑脚步,对“来访者”投来好奇目光。

  汽车到达目的地,才仁架起仪器,开始观测。为确保数据准确性,他每隔30分钟就要对区域内的斑头雁数量进行重新统计,一共需进行4次。

  2012年,斑头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那一年,出生于离班德湖不远的唐古拉山镇的才仁结束了6年的“外漂”生活,决定回乡投身生态保护事业,一干就是3年。

  才仁告诉记者,2012年首次观测时,班德湖的斑头雁数量仅为1170只,到2013年就增加到2200只,预计今年将有望接近3000只。“增长速度喜人,每次统计完我们都觉得很吃惊。”才仁说。

  斑头雁数量的恢复与像才仁一样的生态保护志愿者的努力和坚守密不可分。他们每年都会花两三个月在班德湖扎营,守护斑头雁。

  2012年底,长江源头首个民间生态保护站在唐古拉山镇建成。随后,各地志愿者陆续到来,长江源头的民间环保力量逐日壮大。

  来自上海的林平今年第二次参加班德湖的斑头雁保护行动,从事生态治理工作、生活在长江出海口的他对长江源有着特殊的情愫。“这里空气洁净、风景优美、野生动物很多。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平常在一起非常快乐,就像度假一样。”

  然而,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可可西里长江源,从事生态工作并非像他说的那样轻松。上午10时,原本阳光明媚的天空突然下起鹅毛大雪,狂风呼啸,温度、含氧量骤降。行进在班德湖畔,不少志愿者呼吸艰难,面色泛黄。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原的天变得比孩子脸都快。”林平说,有一次,他的车在巡湖途中突遇暴雪,车辙几分钟就被埋没,他和同行的另一名志愿者凭借记忆艰难找到宿营地时,帐篷的主梁已被积雪压塌。

  “不少志愿者都是看了电影《可可西里》来这儿的,但最终能留下的都是真正热衷于生态保护事业的人。”林平说,在这里他虽遇到过最严酷的环境、最危险的境况,但他也看见了最壮丽的日出、最美丽的星空和最可爱的野生动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和林平有同样追求的人来到长江源头,他们的工作不再仅限于斑头雁保护,已开始涉足垃圾处理、雪豹监测等领域。除此之外,志愿者每天还会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等信息。

  “长江源头垃圾治理是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之一。”保护站管理员刘希丹说,近年来,随着生活物资的丰富及自驾游客的增多,垃圾也逐渐增多。

  “为保护沱沱河,我们每周都会沿河捡垃圾,同时开设‘垃圾置换’活动,牧民每上交一定数量垃圾就能换到生活日用品。”刘希丹告诉记者,他们还常年开展“带走一袋垃圾”活动,呼吁过路汽车司机帮忙将垃圾转运到就近城市。

  如今,许多长江源区的牧民在镇里采购物品时都会把家庭生活垃圾送到保护站,而不再是随意丢向草滩、河道。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时,人们也会将其交送给救治人员,而不再是宰杀、变卖或置之不理。

  回程途中,夕阳西下,清澈的班德湖水顺着沱沱河流向天际,5只斑头雁从车顶一掠而过。“你看,多美!”正在驾车的才仁伸出一只手指着窗外说道,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一天所有的苦累都会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