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白城师院推动“国宝”回归20载
2015-05-19 01:21:03
 

  本报5月18日讯(记者隋二龙)今天上午,海内外首家唐鸿胪井刻石研究馆藏室在白城师范学院开馆。这在推动全球流失文物回归,增加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扩大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均开创了历史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唐鸿胪井刻石,是中国流失海外的“国宝”。公元713年唐“册封”渤海使臣鸿胪卿崔讠斤在旅顺黄金山建立,是大唐高官亲赴边陲旅顺、敦化等地行使管辖权的实物验证,上面的29字刻文记载着中国的主权,字字重千金。1908年被日本海军掠夺到东京,4月30日藏入皇宫,且被宣布为日本“国有财产”。

  从1994年开始,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王仁富开始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工作。20年间,白城师范学院为了推动国宝回归,先后成立“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心”,编辑《守望国宝20载》纪念画册,召开“纪念国宝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推动国宝回归的《白城宣言》,建立《唐鸿胪井刻石研究馆藏室》……这些都是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历史上的第一次。

  据悉,白城师范学院还将到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西安等地做巡回展览,把713年唐鸿胪卿崔讠斤的爱国事迹宣传扩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唐鸿胪卿崔讠斤的事迹,了解唐鸿胪井刻石的主权意义。


编辑:小微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