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一位民办博物馆长的“任性”坚守
2015-05-18 09:52:59
 

  新华网长春5月18日电(记者刘硕、程大雨)在位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的中俄界山张鼓峰脚下,一座外观十分普通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已经默默存在10年。馆长刘丛志自费百万元,收集数千件藏品,并把自己训练成张鼓峰事件“专家”。

  谈起创办这座民办博物馆的心路历程,刘丛志坦言,这10年间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坚持。“我们得给后人留下一些记忆,做点有意义的事儿。”

  在质疑声中选择坚持

  1938年,日本和苏联两国军队围绕张鼓峰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张鼓峰事件纪念馆里,刘丛志娴熟地为记者讲解道:“这场事件以日方失败告终,改变了日本北进的战略方针和与德国形成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战略企图,是影响二战格局的一场重要历史性事件。”

  开办纪念馆之前,刘丛志对张鼓峰事件知之甚少。上世纪90年代初,从外地来到珲春讨生活的刘丛志,偶然听说了关于张鼓峰事件的零碎信息,还听说当地山上散落着不少战争遗物,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刘丛志开始上山寻找战争遗物。从带日本字的酒瓶、弹片,到后来的饭盒、炮筒,刘丛志的收藏一发不可收拾。

  2005年,刘丛志已经积累了很多战争遗物,他还多方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把张鼓峰事件的全过程记得滚瓜烂熟。思考再三,他决定在张鼓峰脚下建立一座纪念馆,用这种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坚持了多年的事业。

  但当时大家并不看好他的举动,在大家的质疑声中,只有两名员工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开门迎客。刘丛志集馆长、讲解员、保安等角色于一身,妻子孙美琪承担后勤保障,还要充当替班讲解员。

  当时,纪念馆只有四间大平房,经过10年不断扩建,如今展出面积已经有400多平方米。纪念馆分为张鼓峰事件、图们江历史等展区,环绕展厅的展板上详细记述了张鼓峰事件的全过程和图们江历史。锈迹斑斑的弹片、军刀、军帽等展品陈列在玻璃柜中。展厅虽然略显简陋,但内容的丰富程度不输给专业博物馆。

  “除了吃饭,其余的钱全搭进去了”

  从刚开馆时到2009年,参观者寥寥。刘丛志告诉记者,当时他经常要去珲春市区办事,兜里的钱有时候连往来的公共汽车票都付不起。有人说起了风凉话,认为刘丛志纯属糟践钱,这让他一筹莫展。

  苍天不负有心人。随着这几年防川景区逐步开发开放,在景区游览结束顺道来位于路边的纪念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口口相传,纪念馆的名声越来越大,还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前来参观。

  纪念馆的门票20元一张。很多人来纪念馆时都质疑,为什么这样一个经过官方认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要收门票。刘丛志也很无奈。如果不收门票,纪念馆根本运转不下去。

  刘丛志算了算,从建馆之初到现在,基建、收藏等所有费用加在一起至少有百万元。刘丛志没拿到过哪怕一分钱的帮扶资金,把自己多年来打工攒下的家底全都投入进去,门票收入是他和妻子唯一的经济来源。

  记者来到纪念馆看到,都已经年过半百的刘丛志和妻子孙美琪衣着朴素,他们的三餐和日常生活条件也非常简单。

  “除了吃饭,其余的钱全搭进去了。”刘丛志说,他和妻子并不指望靠纪念馆赚钱。除了日常吃饭开销和正常运转之外的门票收入盈余,刘丛志全部投入到购买藏品和馆舍扩建中。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三五”计划

  10年过去,纪念馆的陈设和房屋已经明显破旧。刘丛志的眼角也布满了皱纹,一件穿了多年的外套,整个人显得有点沧桑。但提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刘丛志立即容光焕发。

  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个重要的年份,是刘丛志今年最重要的事。为此,他制定了“一三五”计划,即出一本记述张鼓峰事件的图书,制作三副印有战争历史的纪念扑克,编制五套关于张鼓峰事件和图们江历史文化的折页宣传资料。

  计划很美好,但刘丛志还是遇到了最大的困难——钱。刘丛志说,出书、编资料的成本很高,最近他正在多方筹措,哪怕是借再多钱也要把这个计划完成。

  刘丛志告诉记者,10年来,经营民办博物馆的艰辛程度远超他当年预想,还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困扰着他,但他并不因此觉得委屈和后悔。

  刘丛志说,他其实很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帮他,尤其是能投入一些资金扩建纪念馆,改善展览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扩建计划一直搁置。

  刘丛志坦言,既然“任性”地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要尽量依靠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愿意继续坚守在这片昔日的战场,让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