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王偏初:深山里的“掌灯人”
2015-05-12 17:59:23
 

  新华网成都5月12日电(记者 吴晓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地处偏僻,那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得翻越14座山。任教19年来,俄亚纳西族乡小学校长王偏初无数遍地走在这条路上,翻山越岭给学校运送物资,累计行程达13万公里。他用青春和忠诚为这里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被称为深山里的“掌灯人”。

  “高材生”回乡任教

  俄亚纳西族乡地处川滇两省五县交界处,是木里县最边远的乡,距离县城近300公里。俄亚纳西族乡小学坐落在“纳西族原生态文化最后留存地”的大村古寨旁边。

  多年来,这所闭塞的乡村学校,老师、学生们来了又走,只有39岁的王偏初扎根在这里。

  作为俄亚纳西族乡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王偏初1996年从四川会理师范学校毕业后,做出惊人决定:放弃分配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我小时就在俄亚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间教室,白天支起桌椅上课,晚上打地铺挤着睡觉,搬几块石头支口锅就可以煮饭,教室、寝室、食堂都在一起。”王偏初说。他深知家乡孩子求学艰难,从考上师范学校那一刻起,他就暗自发誓:毕业后,一定要回到俄亚小学,帮助家乡孩子实现梦想。

  “感觉一辈子的路都走完了”

  俄亚纳西族乡被重重高山、条条大河环绕,交通闭塞。2012年前,这里不通公路,仅靠一条祖辈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的“通天”步道与外界联系,村里人到县城常常要走七八天。

  没有公路,学生们所需的课本、书桌、生活用品,学校教学需要的器材、物资,只能靠马驮进来。王偏初记不清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多少趟,去县城须天不亮就出门,先在山间小道攀爬两天,其间借助溜索跨过四五条大河,骑马翻越一座4000米的大山。然后到临近公路的乡镇,搭三四天车、转车五六次,途经两省四地才能到达县城。

  除了沿途的艰辛,还要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危险。一年冬天,他赶着马队回学校,翻越4000米高山时,半山腰的雪块突然塌陷,一匹马脚下打滑滚落悬崖,王偏初吓出一身冷汗。

  每年,他都要在悬崖绝壁上攀行八九趟,每趟来回就是七八百公里。19年下来,他所走的路足有13万多公里,可以绕地球3圈。

  “感觉一辈子的路好像都走完了,每次都像死过一回,好多次走出去就再也不想回来了。”王偏初说,每当他想放弃时,眼前总浮现出孩子们清澈的眼眸,双脚又“不听话”地把他带回了学校。

  “我会在家乡坚守下去!”

  2008年,32岁的王偏初当上俄亚纳西族乡小学校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校长。靠着人背马驮,俄亚纳西族乡小学的桌椅全部更新了一遍;教师们动手搭建了新的板房教室和宿舍;学校添置了电视机等现代化设施……从过去只有几间破旧教室,教学质量年年倒数的落后村小,变成如今硬件优良、全县闻名的优秀小学。在校学生从王偏初参加工作时的73名,增加到800余名。

  王偏初与在家务农的妻子长期分居,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甚至孩子出生、父亲手术也没能陪在身边。他愧疚地对家人说,自己工作忙,希望他们多理解、体谅。

  让王偏初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在他的感召下,他曾经教过的几名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工作、任教。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空闲时,王偏初会哼起这首最喜欢的歌。“我会在家乡坚守下去!”王偏初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