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让青年教师甘心十年磨一剑
看完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针对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调查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明显感觉到,作为北京市教师主体和未来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生存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职业倦态,“不能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李立国首先注意到的,是关于青年教师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在对工作满意度的测评中,工资收入是青年教师最不满意的因素。90.9%的受访者表示工资收入占其收入比例最高。此外,青年教师还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比如4.3%的受访者表示科研收入和稿费占其收入比例的首位,2.1%的受访者最高比例的收入为校外讲课、咨询、评审或其他兼职收入。
对此,李立国认为,在任何一个职业或行业,薪酬体系都影响着人的工作热情。就青年教师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收入是偏低的。
“这就导致一些青年教师为了维持生计,把一部分精力,甚至是主要精力投入到正常教学之外,到外面企业兼职,忙于挣课题经费。”李立国说。
调查显示,在师生课外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上,仅15.4%的青年教师主动找学生交流。报告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能利用大学生习惯的网络方式进行交流,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普遍较少。
李立国说:“就我了解,别说课堂外,课堂内部的交流也很少,老师下课就马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对比国际上其他国家青年教师收入,李立国发现,发达国家青年教师收入基本处于全社会的中上等水平。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工资,而非像我们国家一些高校教师要依靠大量兼职去挣钱。因此,他认为,薪酬体系改革对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重点问题。
其次,报告显示,青年教师晋升副高相比以往更加困难,“第二次职称拥堵”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已经逐渐显现。此外,从科研经费的分配和激励上来看,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存在评定不公等问题”,41.6%的人认为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改进空间。
这一点,李立国认为,由于不同类型高校承担着不同的教学科研任务,对高校教师应该开展分类评价体系,比如分为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教学为主型三类。高校针对不同工作要求和特点,为青年教师设置不同的职业晋升渠道,“这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也可以改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晋升空间”。
此外,李立国提到,现在许多高校考核晋升评价中还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一方面,学校会投入更多指标给重点发展学科,对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的投入指标较少,这导致不同院系之间有不公平竞争问题;其次,从学术评审上看,由于会存在师生关系、投票制度等问题,一些评委会不完全按照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来评审,“这个矛盾现在更为突出一些”。
对此,李立国建议,高校可以进行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比如延长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时间,给教师更多自由时间去做科研;其次,职称评审可以考虑代表作制度,不光看教师的论文数量,而是看他最优秀的论文和著作,倡导以质量评价导向为主。
他建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去解决青年教师的生存问题,让他们甘做十年冷板凳。
报告也认为,青年教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科研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中坚力量。调研组建议有关部门在设计和推进未来的改革工作中,能够充分重视这一青年群体的诉求和利益,充分保障青年教师在评职晋级、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报告称,只有把握住青年教师的核心需求,体现该群体的自我价值,提升其自我认同感,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高校科研及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