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战争残痕仍存 重访苏军对日作战“东线路径”
2015-05-07 16:33:28
 

  新华网哈尔滨5月7日电(记者马晓成、辛林霞、王晨笛)乘车沿着绥满高速公路,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从中俄边城绥芬河到达黑龙江省东部重要交通枢纽牡丹江市。但是在70年前的战争年代,苏联红军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百多公里的行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沿着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的东线路径行进,寻找战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尽管大势已去,但日本侵略者仍作困兽之斗。1945年8月9日,158万苏联红军从东、北、西三线进入东北,同中国人民一道,向日本侵略者发出了最后一击,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在绥芬河市北郊有几座山,日本侵略者将其中的两座命名为天长山、地久山,寓意“天长地久”。在这里,日本侵略者修筑了天长山要塞,它和东宁要塞、海拉尔要塞等一起组成了日本侵略者构筑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这里也就成为东线苏军与日军交战的第一个战场。

  当地人回忆,侵略者在作最后的顽抗时,还不忘裹胁无辜百姓同他们一同殉葬。中俄混血少女英雄嘎丽娅就是为了劝降日军,在这里牺牲了年仅17岁的生命。

  战火已经熄灭了近70年,但战争的痕迹依然清晰。在天长山上,要塞被炸毁后留下的水泥石板、石块等痕迹随处可见,它们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70年前战斗的惨烈。不过,“东方马其诺”最终没能延缓侵略者败退的步伐,侵略者也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在这片土地上“天长地久”。

  1945年8月12日,东线苏军遭遇了设置在穆棱镇的第二道日军防线。今年82岁的冀耀宗是土生土长的穆棱镇人,当年12岁的他被日军强迫着充当瞭望哨,“不过我们都清楚,侵略者挺不住了。”冀耀宗回忆说,战斗开始前,为了安定人心,侵略者时常拉着“大炮”在镇子中来回行进,而事实上这些“大炮”都是由圆木刷上绿漆冒充的。

  此后不久,火烧山战役打响,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190步兵师和日本关东军124师团在此进行激烈交战。据当地农民说,猛烈的炮火引燃了山上的植被,大火连烧了几天都没有熄灭,火烧山也因此得名。

  在火烧山上,记者跟随中俄联合搜寻苏军烈士遗骸先遣工作组找到了子弹、子弹袋、罐头盒等物品,甚至还有未爆炸的炮弹和形似人骨残骸的物体。据俄罗斯方面提供的资料,在这场战役中,413名苏军将士长眠于此。

  1945年8月16日,苏军攻破了日军的第三道防线,最终进入牡丹江。两军交战的惨烈景象让今年78岁的牡丹江老人张克至今难以忘怀,“打完仗5个多月以后,父亲带着我经过铁岭河桥的时候,在江两岸的雪地里还能随处看到尸体”。

  从绥芬河到牡丹江,从1945年到2015年,时空在轮转,岁月在更替,但战争留下的印记已经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在人们的心里。

  不久前,中俄两国群众共同纪念“和平友谊天使”嘎丽娅。再过些天,中俄两国也将正式开展搜寻苏军烈士遗骸的工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没有忘记战争,也不会忘记中俄两国共同反抗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