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评论频道> 中国观察

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2015-05-07 01:13:00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如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测评、官员的绩效考核能改变环保“不可量化”的“缺陷”,法制监督和大众监督再大大提升环保绩效的“能见度”,以环保为政绩的治理观念就有望产生。更何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丰富的物产,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社会治理主体提供。
 

  原标题: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如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测评、官员的绩效考核能改变环保“不可量化”的“缺陷”,法制监督和大众监督再大大提升环保绩效的“能见度”,以环保为政绩的治理观念就有望产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九部分三十五条的篇幅建构了近期我国生态建设的纲领,并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四化”并举。其中,关于“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的论述尤为引人注意。

  《意见》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同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对于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这一规定如果真能成为刚性约束,将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甚至带动整个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成型。

  为何这么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泛泛说来,中国目前的这些问题是现代国家都曾遇到过的生态之槛,但深究起来,却是野蛮的增长方式与畸形政绩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大政府社会里,地区环境的恶化,与其同级政府和几代主政官员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而环境治理问题,深层上则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式和政府角色问题。

  更何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丰富的物产,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社会治理主体提供。这既是政府的重要功能,也是其存在的基本原因。从先发国家的经验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当然需要形成一种全民价值,需要更多的公民养成垃圾分类、节约水电、循环利用的习惯,但更重要的则是“拎得清”主要责任、“摆得正”奖惩机制,确立不同社会群体的义务、树立污染者补偿的原则。具体到中国的语境当中,则意味着,先要弄清楚谁决策、谁评估、谁监管、谁执法,并由此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

  前两年,中央曾探索“以奖励代补贴”的方式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此次的《意见》又确立了“终身追责制”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两相结合,奖惩制度体系已经在逐渐完善,或可推动一种环保型政绩观的出现。众所周知,环保和治污之所以在地方工作中屡被边缘化,原因就在于这个工作不可量化、能见度低,不能在一定周期内兑现为地方发展成绩和地方官员政绩,从政府机构到施政者都缺乏做这件事的动力。如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测评、官员的绩效考核能改变环保“不可量化”的“缺陷”,法制监督和大众监督再大大提升环保绩效的“能见度”,以环保为政绩的治理观念就有望产生——一旦这个冲动有了,环保执法会自然硬气起来,其他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也会更加顺理成章。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展现了环境治理规划的全面和系统,未来,人们更希望看到,这个意见能将碳排放量、PM2.5浓度、一类水质比例这些细小却重要的规则带入地方发展的测评,带入地方主政者的政绩观。先有政绩观的“绿色化”,才有经济社会发展全程的绿色化。

  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白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