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漳河小水电因“绿”变“大”(美丽中国·调查)
图为漳河观音寺大坝。
漳河工程管理局供图
核心阅读
湖北荆门漳河水库,是当地的“母亲湖”,成群的小水电站被“环抱”其中。曾经的工业污染、林木破坏,逼迫当地愈发重视生态,以严厉措施力保水库水质。而漳河水库的小水电站群,也因生态优化调度成为全国小水电建设的“绿色”典型。
从鹅公包乘船,到观音寺大坝后面的水电站,一路穿湖汊、破清波,云山雾绕中,半个小时的路程转瞬即过。如今的漳河水库,水域辽阔波光粼粼,远处山丘绵延,春华盛开。
“这水里都有桃花水母,养出来的鱼能不好?”听问鱼品,一位驾着鱼划子撒网捕鱼的渔民笑着反问。2007年以来,漳河水库已连续9年发现桃花水母,整体水质达到一类标准。
然而,十几年前,这里却经受着“污水肆意排放、拦汊投肥养殖”的困扰。
治污返清,漳河水库喜见桃花水母
漳河水库开挖于1958年,位于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主库区在荆门市。它是全国八大人工湖之一、湖北省所辖库容最大的湖泊,也是荆门中心城区50多万市民的饮用水源地,被荆门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湖”。今年1月,水库已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母亲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旅游船只排污、上游林木滥砍滥伐……“那时候水是黑的,死鱼漂浮在水面上,风一吹就有臭味传来,我们都不敢吃这里的鱼。”荆门市漳河镇罗河村村主任黄家新回忆。
荆门市环保局1998年监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漳河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共有企事业单位55家,年排放废水总量290.78万吨;漳河水库闸口水域1999年石油类超标6.6倍,1996年总磷超标16.6倍,就连水质最优良的库心总磷都超标15.2倍。
一定要留住“母亲湖”。1998年10月26日,漳河水库环境保护监理站成立,漳河有了专门的保护“部队”,这是迄今为止湖北省唯一的为保护一片水域而设立的环保机构。随即,当地又出台了《荆门市漳河水源环境保护规定》,漳河水库返清进入倒计时。
2007年,漳河水库首次出现桃花水母,给保护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距今已有6.5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形状美若桃花瓣。据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介绍,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很高,能发现桃花水母,说明水质的确好。
严控企业污染,合理补偿库区居民
良好水质的背后,是治污的硬措施与对库区百姓的利益保护。
“零污染布局、零排放废水、零容忍排污,是漳河水库治污的最关键手段。”荆门市副市长、漳河新区党委书记蒋星华说,山清水秀是地方政府“割肉”换来的。近十年来,荆门市先后关闭搬迁了湖北中天荆门化工有限公司等7家化工厂,并承诺今后绝不再引进工业企业。
“即使是税收大户、上市公司也不留情面,为了生态保护,照样得搬。”荆门市漳河新区住建环保局工作人员程大垠介绍,工业撤离的过程就是一场“拉锯战”,一家企业的彻底搬迁或者关停需要3—4年时间,其中不仅涉及地方财政缩减带来的连锁问题,更涉及工人失业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还有,库区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保障?库区的三化村,经济并不富裕,村委会曾在2013年费大力气引进一投资600多万元的项目,但因该项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没有通过环评审批。因为涉及“钱袋子”,很多村民多次要求开建,2014年该项目依然被勒令停建,并在原址恢复了植被。“现在不敢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并不等于不希望增加收入。”黄家新叹了口气,他所在的罗河村,以前有人靠网箱养鱼为生,一年有几十万元收入,取缔网箱之后,收入减少了很多。
荆门市在其境内库区共取缔400多个网箱养殖,实行限期治水,每亩水面补贴给渔民100元,连补3年。“补贴确实偏低,渔民有意见。”程大垠介绍,为争取百姓支持,尽可能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新区对库区污水、垃圾、道路、教育等设施进行配套,同时实行生态补偿制度,让库区群众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此外,还发展生态农业,扶持葡萄、蜜橘、苗木等特色产业,增加库区群众的收入和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漳河水库“三圈”范围线规划》出台,划定漳河水库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确定漳河水体蓝线保护圈、湿地保护圈、生态旅游圈“三圈”范围线,为漳河水库的保护提供法规依据。去年12月,湖北省漳河水库荆、襄、宜第九次联席会议在荆门召开,探讨荆门、宜昌、襄阳如何建立常态机制防治漳河水库污染,漳河治理也实现了从区域管理到流域管理的转变;同时,探讨建立跨界断面考核机制、生态补偿和生态赔偿制度,加强漳河水库保护的持续制度保证。
小水电调度以生态优先,为保青山“以电代燃”
除了岸上治污的雷厉风行,在保护“母亲湖”的行动中,位于水面之上的水电群表现同样优异。
漳河水库,其功能不只是防洪和供水,在合理开发利用中还派生出了发电、供水、旅游等附属功能。例如,始建于1995年的漳河观音寺水电站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从发电量上讲,漳河水库中的水电站群属于典型的“小水电”,但其更大的特色,在于它的“绿色”。这里的“小水电”是绿色工程,其生态调度的用水方式,对于漳河水库及下游漳河的生态有着调解保障的作用。例如,通过调整观音寺水电站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改变发电下泄流量,水量调度首先保全库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及生态环境的需求。来水丰沛时,水电站发电机组全开,而遇旱情或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时,则控制发电量,增加下泄流量。因此,相对于一般的调度方式,生态调度的意义体现在保障人与生态用水优先,而非发电优先。
“这个季节最好,不愁旱涝,发电机组也能全马力运行。”漳河水库水电站群负责人刘登超说,受强降雨影响,截至4月7日漳河水库水位便已上涨1.27米,极大缓解了持续5年的干旱。此前,因水位过低,水电站7台发电机组只有4台在运转。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漳河水库流域降雨量持续偏少,2011—2013年水库平均来水量仅3.92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来水量6.86亿立方米减少四成。去年8月,漳河灌区干旱指数达到特旱等级,渠首闸已不能自流,而灌区中稻正处于“瓢水碗谷”的关键需水生长阶段。刘登超介绍,为了抗旱保收、调水抗灾,当时的漳河水电站群将发电量控制在最低位,从国家电网买电,低价卖给库区百姓,每个月亏损近60万元。
小水电还是“以电代燃”项目的推行者。2008年,漳河水库管理局成功申报水利部“以电代燃”项目,在库区降低电价,鼓励“多用电,少砍树”。据了解,“以电代燃”项目多是地方政府申报的项目,以水库管理局的名义申报成功,全国独此一家。“电价从每度0.558元降到0.358元卖给村民,引导大家用电,这样一户四口之家砍伐的树木年均减少六成。”漳河镇雨淋村党支部书记靳其华介绍,之前因嫌电价贵,库区百姓主要靠砍伐林木解决燃料问题。
为保障“以电代燃”项目的长效实施,漳河库区还提出了“水光互补项目”的新能源战略思路,引进了民营资本投资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000万度,总投资7000万元,可以解决1758户的用电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4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