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侠胡巨成本报通讯员刘国启
“春天跟着映山红,夏天寻着荷花香,秋天遍地野菊开,冬天老树最醒目。”
跟着村民的“花草导语”往里走,就走进了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郝堂村。
在村委,记者见到了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郝堂的“女当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静:浓眉大眼,高声快语,一看就是个朗利人。
“让我这个外来户当村长是我的荣耀”
她刚从村里的蓝莓基地回来,手上还沾着土,见到我们两手一拍,说,巧了,早几分钟,咱们就见不着面。
言谈中,得知胡静其实也并不是郝堂当地人,娘家是邻村辛店的。嫁到郝堂已37个年头了,开过酒店,跑过运输,办过膨润土加工厂,按她的话说,就是一“扒茬”(干活)命,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2005年,她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为啥选一个外来的姑娘当村长?那就是我对老百姓的热心肠,他们常常找到我办事,能力之外的,我不会轻易去承诺,只要能办到的事情,必定为他们办好。日子久了,他们也认可了我,选我当村长,是我莫大的荣耀!”
进到村子,青砖石瓦、狗头门楼、清水墙院的豫南民居,土坯茅草柴扉的农家小院,古树、老街、石磨、流水、小桥,这一切仿佛让你回到了梦中的“老家”。
“几年前,这里可大不一样。”胡静说,那时,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大片稻田撂荒;村里的街道、小河到处是乱扔的垃圾,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其实,那时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在离任前,为村里老人们做点儿事。”
“这个官不想当了,除非能给老人发钱”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2009年,“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和当时的平桥区乡村建设协作中心主任禹明善来郝堂调研,“我当时很悲观,就坦言,前些年,看见村里一些老人孤独而死,有的甚至自杀,心里难过啊,这个官我不想当了,除非能给老人发钱!”没想到,他们听后一拍桌子,说:我们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给乡亲办事的这股心气儿。
建立一个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拍的板。就这样,在专家的具体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解决“钱从哪里来”的村庄内置金融试验在郝堂展开。
合作社启动资金10天便筹集齐。2009年10月12日挂牌的“平桥区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章程,是社员们讨论了两天两夜后“吵”出来的。
有了钱,当年全部贷给村里做生意的人、养殖户、种植户,年底给入社老人分红。在内置金融的撬动下,集体经济迅速发展,老人福利逐年递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日趋完善。
如今,村子建好了,不但有2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引来150名外来人员在郝堂创业、打工,为乡村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
“别说脱几层皮,一条老命值几个钱”
“画家画出来的”村子,这话不夸张。画家是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中心主任的孙君,现在的村庄基本上也是按孙君的“画”修复建设起来的。胡静说,孙君决定要在郝堂“干番大事”之前,“撑了撑”胡静:“老胡,新农村建设很苦啊,建成区级示范点你要脱一层皮,建成市级你要脱两层皮,建成国家级你要脱三层皮,你有准备吗?”胡静说:“不就是要脱几层皮吗?一条老命又值几个钱?!您能帮俺村子建好了,俺就豁出去了!”
随后,郝堂村委组织村民先后跑了安徽西递、湖北堰河、河南郭亮等地参观学习,“每次出去,村民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发,有时坐在大巴车上就开始热烈讨论。聊着聊着,思想也慢慢解放了。等孙君把图画好,屋盖好,大家一看,花钱不多,还真好看,就比着盖吧。”
村庄和民房的改造,保留了原有村落的建筑布局,保留乡土味道,原址不变,依旧还旧,因地就势,增添文化元素,进行修复式建设,这些都让郝堂人感到农村处处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美靠的不是外貌,是内在”
到了郝堂,如果你只留下对水墨画般的景色印象,可谓“皮毛”。正如胡静常挂嘴边的一句话:“郝堂美,靠的不是外貌,是由内而外的活力。”
村庄入口处百亩荷塘,是旅游观赏的,更是全村生活污水最终分解消化的地方,成为全村水系改造最重要的一环。
2000亩的紫云英也不全是为了好看。村民们在每年稻谷收获之前,撒下大把的紫云英,用这天然的绿肥为土地解毒,修复土壤,为进入有机农业做准备。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到了村小学大门口。
正值课间,学生都在操场做广播操。教室后是一片片的菜地,菜地旁是由台湾建筑师设计、轻钢结构搭建、干湿分离的生态厕所,有机肥料又全部用到了学生们“领养”的菜地。小学课程表上,我们看见了一些“稀罕”的课目,如茶艺、食育、环保等。胡静说,这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自然,爱家乡”。
分手时,胡静真诚邀约:“下次回来,我们的蓝莓长好了,一定请你们品尝。”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