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联合早报:恐袭一再发生的欧洲还安全吗?
2016-03-24 14:07:00
 

爆炸现场画面,机场航站楼的玻璃在强大的冲击波下被震碎。

  中新网3月24日电 欧盟总部所在的布鲁塞尔3月22日发生爆炸。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文章表示,在过去的半年中,“恐怖分子”和“爆炸”在欧洲已不再新鲜。已经真正从英美扩展到了一向平静的欧洲大陆。

  文章摘编如下:

  巴黎后,恐怖分子立刻就在其官方渠道上宣布这只是开始。似乎是为了证明他们此言非虚,之后的欧洲以平均每个月一到二起成为大新闻的速度下沉。而如果打开报纸仔细看,还会发现有更多的未遂袭击。

  巴黎半年后,住在欧洲大城市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毫无预告的地铁晚点。人们已经习惯,坐车坐到一半突然被集体赶下来,或者早该在十分钟前来的地铁迟迟不到,而必须在车站毫无目的地等下去。每一次晚点的理由都是谜一样的“由于前方有救护行动”。

  但正像我们同事总结的那样:“怎么突然就有这么多救护行动?以前没有这么多,而且还每一次都是因为救护行动!”只有一次,晚上七点,在汉堡市中心的施泰芬广场站,正值下班晚高峰,地铁先是莫名其妙地停在施泰芬广场站很久。

  车上的人正在等得不耐烦起来,突然车厢内响起司机广播:“出于安全原因,我请求大家迅速离开车厢。出于安全原因,我请求大家迅速离开车厢。”也许是一两秒钟的时间,仿佛正在放映的电影按下了暂停键。之后,人们纷纷拿起东西,迅速下车。和设想中的不一样,并未出现很大恐慌。我们基本还属于安静有序地下了车。在站台的灯光下看着其他乘客的脸,是一点点的询问掺杂着平静,过于平静,以至于有点像麻木。我想,大概我自己的脸也是那样。

  令人哑然的是,地铁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在放“请大家离开车厢”的广播,但说辞却突然变了,变成我们熟悉的“由于前方有救护行动,请大家迅速离开车厢”。而之前司机似乎是出自本能播报出的两遍“出于安全原因”后留下的空白,格外耐人寻味。

  迄今为止,在整个事件中,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未经受的最后一座孤岛。但这并不能使人感到更安心:每当的新闻爆出,人们都会立刻回忆起恐怖分子在巴黎事件后立刻在面簿和推特上发出的宣告:“下一个袭击目标将是伦敦、华盛顿、罗马、德国”,在此宣告中,只有德国作为一整个国家和其他三个城市并列。

  近来频发的比利时、法国、荷兰,全都与德国接壤。德国在2015年爆发的难民潮中接受了最多难民,尽管联邦政府拒绝承认,但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几乎无差别的接收,即使从理论上也暗含了恐怖分子混在难民中入境的可能。这并非主观推测,而是已经证实,包括巴黎在内的多起的作案者有难民身份;加上申根境内的无障碍通行,无法不假设已有极端分子混入德国。

  在这样的压力下,市政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开着善意的谎言,令人感动地极力把恐慌情绪挡在公众之外。

  造成极右翼势力崛起

  就在这样的关头,极右的德国选择党在3月三个联邦州的州议会选举中,以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得票增长率迅速上升。以至于《明镜》周刊都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周末刊登社论,称德国选择党再也不是边缘小党,而已有“中间派”之势。无独有偶,在法国,极右翼势力“人民阵线”的负责人勒庞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政治话语权,而匈牙利总理奥尔班关闭边境,拒绝移民。

  极右翼在政治上的风生水起,土壤便是渗透在民众中的担忧。,对于第二天打开报纸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统计数据。对于当事人及其近亲来说,这是整个世界。

  你可以一个一个地跟人进行类似于“加强难民身份检查应该有哪些举措”、“多民族融合的失效给我们哪些教训”的理论探讨,但你无法要求抽象的民众在压力下理性思考,尤其是当常常见诸于报端的提醒着大家,极端分子已经粉末化地渗透入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在面对“如何保证新的难民入境时得到足够检查”、“如何筛查境内拥有难民身份中人的极端分子”、“如何加强难民融合,防止难民营自立为‘城中村’”这类能够使公众安心的提问时,传统主流政党和媒体避重就轻。这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事情太过复杂,以致无法解释清楚,不得而知。但这不是一种使人放心的缄默。

  欧洲还安全吗?这个问题,不仅仅意味着“蔓延了,欧洲还安全吗?”,更意味着“在和难民潮的双重压力下引发的恐慌和担忧,会把欧洲带到哪一步?” (周睿睿)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